宫烛凄烟,庭梅妒月,扬州曾记元宵。
几度相逢,云萍依旧飘萧。
谢娘风格清寒甚,捧红丝、劝写无聊。
尽孤他,明月楼台,夜夜吹箫。
明知相约非相误,奈莺期不定,鸾镜终抛。
万一重逢,墨痕留认鲛绡。
青衫不渍清樽影,只模糊、红泪难销。
且禁他,今夜江风,明夜江潮。
宫烛凄烟,庭梅妒月,扬州曾记元宵。
几度相逢,云萍依旧飘萧。
谢娘风格清寒甚,捧红丝、劝写无聊。
尽孤他,明月楼台,夜夜吹箫。
明知相约非相误,奈莺期不定,鸾镜终抛。
万一重逢,墨痕留认鲛绡。
青衫不渍清樽影,只模糊、红泪难销。
且禁他,今夜江风,明夜江潮。
这首《高阳台》是清代诗人龚自珍所作,情感深沉,意境幽远。开篇“宫烛凄烟,庭梅妒月”,以凄美的景致渲染出一种哀愁氛围,仿佛宫中的烛光在烟雾中显得格外凄凉,庭院中的梅花似乎嫉妒着明月的光辉。这样的描写,既烘托了主人公内心的孤独与忧郁,也预示了故事的悲剧色彩。
“扬州曾记元宵”一句,将思绪拉回往昔的繁华与欢乐,与当前的落寞形成鲜明对比,引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接下来,“几度相逢,云萍依旧飘潇”,表达了主人公与某人虽多次相遇,但彼此间的关系却如同浮萍般随波逐流,难以稳定,暗示了一种命运的无奈和无力感。
“谢娘风格清寒甚,捧红丝、劝写无聊”则通过描绘一位女子的形象,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这位女子的风格清雅而孤寒,她以红丝线为媒介,试图慰藉主人公的无聊与寂寞,但这一切都显得徒劳无功。这一细节不仅展现了人物之间的微妙情感,也反映了主人公内心的空虚与渴望被理解的情感状态。
“尽孤他,明月楼台,夜夜吹箫”将情感推向高潮,主人公独自面对明月下的楼台,每晚都吹奏着箫声,这不仅是对过往美好时光的追忆,也是对当前孤独生活的自我安慰。然而,这种安慰显得如此脆弱,无法真正填补内心的空缺。
“明知相约非相误,奈莺期不定,鸾镜终抛”揭示了主人公与对方之间虽然有过约定,但最终却因种种原因未能实现,这种遗憾与失落感强烈地触动了读者的心弦。同时,鸾镜的抛掷象征着爱情的破灭,以及对美好事物的彻底放弃。
“青衫不渍清樽影,只模糊、红泪难销”中,“青衫”代表了主人公的身份或地位,而“清樽影”则象征着曾经的欢愉与美好。尽管青衫上的酒渍无法抹去,但主人公的眼泪却如红霞般模糊不清,难以消散,形象地表现了情感的持久与深刻。
最后,“且禁他,今夜江风,明夜江潮”以自然界的景象结束全词,寓意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主人公只能暂时抑制住内心的痛苦,面对着未来的不确定性,暗示了故事可能的结局——无论未来如何,主人公都将继续承受着这份无法言说的悲伤与思念。
整体而言,《高阳台》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丰富的象征手法,展现了主人公在复杂情感世界中的挣扎与思考,以及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深深怀念和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无奈接受。这首词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深刻反映了人性的复杂性和情感的深度。
检点残书卷,想从前、琐窗吟句,闲情自遣。
仿宋摹唐凄艳绝,字字泪珠红泫。
便做尽、春蚕丝茧。
犹记妆前曾问字,到而今、终悔因缘浅。
心上恨,几时展。开函一纸聪明显。
认玲珑,簪花妙格,寿萱书扁。
不道残年多变幻,转瞬浮云苍犬。
算薄命、诗人不免。
剩有零星珠玉在,付梓人、拼把春衫典。
诗细校,夜灯剪。
怪石松根,写木落、江寒时节。
吟未了、金山老树,象山残雪。
独自临江亭上望,风涛两岸无休歇。
问凭今吊古几回来,皆空裂。千古事,翻风叶。
千古恨,横将铁。望秣陵何处,晚霞明灭。
林际蟾光犹未吐,空中雁影遥相接。
听怒潮东下海门来,声呜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