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风幡动,眼自遮护。非风幡动,心则显露。
是谓曹溪,显及要旨。欲證之者,勿留汝意。
暂时敛念,妙寂了然。汝自受用,密非我边。
负石舂粮,趁獐逐兔。镜中之空,欲寻无路。
是风幡动,眼自遮护。非风幡动,心则显露。
是谓曹溪,显及要旨。欲證之者,勿留汝意。
暂时敛念,妙寂了然。汝自受用,密非我边。
负石舂粮,趁獐逐兔。镜中之空,欲寻无路。
这首诗以禅宗思想为底蕴,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对自我认知与心灵境界的探索。
“是风幡动,眼自遮护。” 开篇即以风动幡动的现象,引出对内心状态的思考。风动幡动,本是自然现象,但人的眼却因遮蔽而未能直接感知到风的吹动,而是将注意力集中在幡上。这象征着人们往往被外界事物所迷惑,忽视了内心的真正感受。
“非风幡动,心则显露。” 接下来,诗人指出当去除外界干扰,静心观察时,内心的真实状态便会显现。这里的心,既指个体的意识,也暗含着佛学中的“真心”概念,即超越世俗表象,直达本质的内在世界。
“是谓曹溪,显及要旨。” 曹溪,即南华寺,佛教禅宗六祖惠能说法之处,此处借指禅宗的核心教义。诗人认为,通过深入内观,揭示了禅宗的精髓所在。
“欲證之者,勿留汝意。” 这句话鼓励读者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应放下主观偏见和成见,保持开放和纯净的心态。
“暂时敛念,妙寂了然。” 建议在短暂的时间里收敛思绪,让心灵达到一种宁静的状态,此时真相自然显现。
“汝自受用,密非我边。” 强调个人体验的重要性,真正的领悟只能由自己获得,他人无法替代。
“负石舂粮,趁獐逐兔。” 通过生活中的具体场景,比喻修行的过程。负石舂粮象征着修行路上的艰辛与付出,趁獐逐兔则暗示着在追逐外在目标的同时,不应忘记内心的平静与真实。
“镜中之空,欲寻无路。” 最后,以镜中之空比喻内心的清明与空灵,强调在寻找真理的过程中,有时会感到迷茫,因为真正的答案往往就在当下,无需刻意追寻。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禅宗的智慧为指导,引导读者在日常生活中体悟自我,寻求心灵的净化与觉醒,体现了深邃的哲学思考和对生命本质的洞察。
辙迹光周颂,巡游盛夏功。
铭陈万骑转,阊阖九关通。
秋晖逐行漏,朔气绕相风。
献寿重阳节,回銮上苑中。
疏山开辇道,间树出离宫。
玉醴吹岩菊,银床落井桐。
御梨寒更紫,仙桃秋转红。
饮羽山西射,浮云冀北骢。
尘飞金埒满,叶破柳条空。
腾猿疑矫箭,惊雁避虚弓。
彫材滥杞梓,花绶接鹓鸿。
愧乏天庭藻,徒参文雅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