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半明灭,悲风催夕阴。
紫云团隧道,红叶入霜林。
天地河山老,松楸雨露深。
遣弓攀莫及,回首罢登临。
西北半明灭,悲风催夕阴。
紫云团隧道,红叶入霜林。
天地河山老,松楸雨露深。
遣弓攀莫及,回首罢登临。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前往陵墓途中的所见所感,充满了浓郁的自然与人文气息。
首句“西北半明灭,悲风催夕阴”描绘了一幅苍茫的景象,西北方向的天空一半明亮,一半昏暗,仿佛预示着某种不祥或哀伤。紧随其后的“悲风催夕阴”,则通过“悲风”和“催”字,生动地表现了风的凛冽和时间的紧迫,夕阳的余晖被这股悲凉的风加速驱散,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氛围。
接着,“紫云团隧道,红叶入霜林”两句,将视线转向了自然景观。紫云环绕的隧道,暗示了神秘或幽静的环境;而红叶融入霜林,则展现了秋天的绚丽与冷艳,色彩对比鲜明,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景色,也隐含了季节更替的自然规律,以及生命从繁盛走向衰败的过程。
“天地河山老,松楸雨露深”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时间流逝和生命衰败的主题。天地间的一切似乎都在岁月的侵蚀下变得苍老,而松树和楸树在雨露的滋养下,虽然顽强生长,但依然无法抵抗时间的无情。这里既有对自然界的感慨,也有对生命的思考。
最后,“遣弓攀莫及,回首罢登临”表达了作者面对自然与时间的无力感和对过往的留恋。即使拥有弓箭这样的力量象征,也无法攀越时间的高山,最终只能无奈地回头,告别这段旅程。这句话既是对自然伟力的敬畏,也是对人生有限性的深刻反思。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作者对自然、时间和生命的独特感悟,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山头云,松际色,早晚对君君未识。
淳于梦,王质柯,点君不省如君何。
朱颜有时还不酡,君不闻,踏踏歌。情何浓,目何了。
形骸龙钟鬓丝皓,机关不破终于夭。
有心曾悟几浮云,有耳曾闻几啼鸟?
檐树不风枝自鸣,落花半与春阶平。
一天晴日已如是,况此夜来风雨声。
霜前柳条春后莺,好花落尽弹空筝。
阴阳为炭天地垆,飞廉鼓鞁元气嘘。
陶熔万物绝纤滓,神剑脱范成斯须。
想得当初运工处,号泣神天走魑魅。
七佛传持直至今,铓锷荧荧转铦利。
文殊昔日用最亲,等闲持逼如来身。
虎气腾光射牛斗,龙身跃水清埃尘。
柄杷何年落君手,当阳一击生铜吼。
坐断乾坤建太平,突鬓蓬头敢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