冻云著地静无风。簌簌坠遥空。
无限人间险秽,一时为尔包容。
凭高试望,楼台改观,山径迷踪。
唯有碧江千里,依然不住流东。
冻云著地静无风。簌簌坠遥空。
无限人间险秽,一时为尔包容。
凭高试望,楼台改观,山径迷踪。
唯有碧江千里,依然不住流东。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超脱尘世、观照自在的高远境界。开篇"冻云著地静无风",设定了一个静谧而又有些许严寒的场景,通过这样的氛围,使人感到一种时间似乎凝固的感觉。而紧接着的"簌簌坠遥空"则是对远方山脉连绵不绝的描写,这里的"簌簌"形容声音,更增添了一种空旷幽深之感。
接下来的"无限人间险秽,一时为尔包容"表达了诗人对于世俗纷争、污浊尘世的一种超然态度。"一时为尔包容"则显示出诗人心胸宽广,能够在短时间内将这些复杂多变的人间是非观照而不受其影响。
"凭高试望,楼台改观,山径迷踪"这几句,则是诗人站在高处远眺,试图寻找一种新的视角和路径。这里的"楼台改观"可能象征着对过去认识的更新,而"山径迷踝"则暗示了前行道路的复杂与未知。
最后两句"唯有碧江千里,依然不住流东"表达了一种生命力和时间流转的永恒性。即便是诗人自己也无法完全脱离这种自然规律,但他却能够在这不断流动中找到一种精神上的宁静。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以及诗人内心世界的深刻表达,展现了一种超越尘世、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思考。
予生宝庆之三岁,五月十一日己未。
五十有八甲申年,其日己未亦复然。
天支地干标六秀,四柱得一文且寿。
阳火在天为太阳,阴火为月受日光。
将望之前四日夕,十分圆光已八七。
常闻人生不满百,何幸七十且八十。
文章学问七八分,亦胜愚夫老无闻。
古之五月而生者,后有胡广前田文。
予贱不敢望汉相,贫亦不能孟尝君。
借使时人不比数,自有诗名照千古。
垂弧之月至于今,适逢前五仍后五。
稚女簪榴花,小儿著艾虎。
宿酲困不解,依旧醉起舞。
不妨一年两度作生朝,更造菖蒲酒,饮过闰端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