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上官道泥已深,原下卑湿人怎禁。
四方极目尽明水,野菜可餐何处寻。
绹涂匍匐寡筋力,宾客逢迎甚胸臆。
安得大禹凿九州,更使苍生免昏匿。
原上官道泥已深,原下卑湿人怎禁。
四方极目尽明水,野菜可餐何处寻。
绹涂匍匐寡筋力,宾客逢迎甚胸臆。
安得大禹凿九州,更使苍生免昏匿。
这首诗《秋雨叹(其三)》由明代诗人康海所作,通过描绘秋雨连绵不绝的景象,表达了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首句“原上官道泥已深”,开篇即以浓重的笔触描绘出秋雨过后,官道上泥泞深重的景象,暗示了自然环境的恶劣,为后续的民生描写埋下了伏笔。接着,“原下卑湿人怎禁”一句,将视线转向低洼之地,强调了雨水对人的生存构成的巨大威胁,体现了诗人对底层民众生活困境的关注。
“四方极目尽明水”,随着视角的转换,诗人将目光投向广阔的天地间,只见一片汪洋,没有可以立足之地,形象地展现了洪水泛滥的严重后果。而“野菜可餐何处寻”则进一步揭示了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连最基本的生存需求都无法满足,凸显了灾情的严峻性。
“绹涂匍匐寡筋力,宾客逢迎甚胸臆”两句,通过对比官道上的艰难行进与宾客间的虚伪应酬,深刻批判了当时社会中官员与民众之间的巨大鸿沟,以及官场的腐败与冷漠。这种对比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也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
最后,“安得大禹凿九州,更使苍生免昏匿”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他希望像古代治水英雄大禹那样,能够统一治理国家,消除水患,让百姓过上安定富足的生活。这不仅是对历史英雄的颂扬,更是对现实社会的一种强烈呼吁,寄托了诗人对公平正义、和谐社会的美好愿景。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凝练,通过对自然景象和社会现象的描绘,深刻反映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人文关怀。
入岭踏著披秀,恰似倒食甘蔗。
前头节节不同,未可只么掉下。
雪峰玄沙黄檗,鼓山东禅西禅。
是处波腾岳立,随方五位三玄。
一一从头咬嚼,要令首尾完全。
云门尽头一节,苦硬如咬生铁。
一咬咬著舌头,洛阳桥成两截。
普贤隐身无地,文殊倒退三千。
有问蔗作何味,附子出在西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