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衲贫何似,诛茅仅盖头。
邻蔬园菜甲,鸟毳集棉裘。
院冷无人过,林空有鹿游。
相寻逢乞食,欲去若为留。
野衲贫何似,诛茅仅盖头。
邻蔬园菜甲,鸟毳集棉裘。
院冷无人过,林空有鹿游。
相寻逢乞食,欲去若为留。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在深山中修行的僧人简朴而宁静的生活。首句“野衲贫何似”,以僧人所穿的野衲(即僧衣)开篇,暗示其生活之简朴,引出对僧人贫苦生活的思考。接着,“诛茅仅盖头”一句,形象地描述了僧人居住环境的简陋,仅用茅草遮蔽头顶,突显出其生活的艰苦。
“邻蔬园菜甲,鸟毳集棉裘”两句,通过自然界的景象反衬僧人的生活状态。邻近的菜园里生长着新鲜的蔬菜,而鸟羽则被收集用来制作僧人的棉衣。这一对比,不仅展现了僧人生活的朴素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也暗含了对僧人超脱世俗、与自然合一精神的赞美。
“院冷无人过,林空有鹿游”描绘了僧人居住环境的幽静与孤独。院落因少有人来而显得冷清,森林空旷,只有鹿儿悠闲地游走。这两句不仅渲染了环境的寂静,也暗示了僧人内心的平静与与世无争的态度。
最后,“相寻逢乞食,欲去若为留”表达了僧人日常生活的常态。遇到行人时,僧人会请求施舍食物,而当有人想要离开时,却又似乎难以割舍这份难得的相遇。这既体现了僧人生活的简朴与随缘,也蕴含了对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珍视。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僧人简朴生活场景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其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和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态度,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这种生活方式的向往与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