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发忧民带减围,频闻慷慨赋将归。
近传道士连三咽,久悟禅门第一机。
夜永庵中诗自得,日高门外客来稀。
此心素定谁能劝,祗有丁宁诏莫违。
白发忧民带减围,频闻慷慨赋将归。
近传道士连三咽,久悟禅门第一机。
夜永庵中诗自得,日高门外客来稀。
此心素定谁能劝,祗有丁宁诏莫违。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辙的作品《次韵毛君上书求归未报》。诗人以白发苍苍的形象,表达了对民生疾苦的深深忧虑,自己因频繁上书朝廷请求归乡,但回应迟迟未至。他提到道士连续三次哽咽的场景,暗示了内心的无奈与悲愤,同时也揭示了他对佛教禅理的深刻领悟。
夜晚在庵中,诗人独自吟咏,享受着创作的宁静,而白天门外访客稀少,更显其孤寂。他强调自己的内心坚定,无人能够动摇他的归隐之志,只有皇帝的诏书不能违背。整首诗情感深沉,反映了诗人对仕途的感慨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祖龙一出群儒怒,滔滔稷下如抽缕。
乐以声传非文字,千年阙断无人补。
昔有丈人壶山前,绍兴甲寅乙卯年。
定律不待累黍起,瓦缶皆可成宫徵。
更言吹律随隆污,百世不以一声拘。
此法汉魏周隋无,红泉得之延坐隅。
一时河汉东西奔,姓氏胡为旅人门。
我欲栩栩还皇坟,要以六琯为根原。
九箫鼓吹百物和,羽衣狼藉渔阳戈。
须信乐能召太平,非是太平为乐歌。
丈人宿草飞毵毵,乾旋坤转谁更堪。
忽有尺纸如春蚕,遗音石笋天一南。
三更把书不成眠,四更起坐霜月悬。
五更开门欲上马,至竟此人何山下。
万里辞家春复秋,异乡何日梦刀头。
业如献豕从渠笑,艺学屠龙只自羞。
香尽一炉闻夜雨,灯残半壁数更筹。
断肠不柰梧桐上,滴碎乡心点点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