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次韵毛君上书求归未报》
《次韵毛君上书求归未报》全文
宋 / 苏辙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微]韵

白发忧民带减围,频闻慷慨赋将归。

近传道士连三咽,久悟禅门第一机。

夜永庵中诗自得,日高门外客来稀。

此心素定谁能劝,祗有丁宁诏莫违。

(0)
拼音版原文全文
yùnmáojūnshàngshūqiúguīwèibào
sòng / zhé

báiyōumíndàijiǎnwéipínwénkāngkǎijiāngguī

jìnchuándàoshìliánsānyànjiǔchánmén

yǒngānzhōngshīgāoménwàilái

xīndìngshuínéngquànzhīyǒudīngníngzhàowéi

翻译
满头白发的官员忧虑民生日渐消瘦,经常听到他慷慨激昂地谈论要离职归乡。
最近听说有个道士连续三次哽咽,他长久以来已经领悟了佛门的最高智慧。
夜晚在庵中,他独自创作诗歌,感到心满意足,白天门外访客稀少。
他的心志向来坚定,无人能劝阻,只有皇帝的告诫他不敢违背。
注释
白发:指年老的头发,显示人物的沧桑和责任感。
忧民:关心人民疾苦,体现官员的仁政情怀。
连三咽:形容情绪激动,可能是因为即将离任的不舍。
禅门:佛教中的修行之地,暗示道士可能有深厚的佛教思想。
丁宁:恳切的叮嘱,表示对皇帝命令的重视。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辙的作品《次韵毛君上书求归未报》。诗人以白发苍苍的形象,表达了对民生疾苦的深深忧虑,自己因频繁上书朝廷请求归乡,但回应迟迟未至。他提到道士连续三次哽咽的场景,暗示了内心的无奈与悲愤,同时也揭示了他对佛教禅理的深刻领悟。

夜晚在庵中,诗人独自吟咏,享受着创作的宁静,而白天门外访客稀少,更显其孤寂。他强调自己的内心坚定,无人能够动摇他的归隐之志,只有皇帝的诏书不能违背。整首诗情感深沉,反映了诗人对仕途的感慨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作者介绍
苏辙

苏辙
朝代:宋   字:子由   籍贯: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生辰:1039—1112年

苏辙(1039年3月18日—1112年10月25日),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诗人、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嘉祐二年(1057年),苏辙登进士第,初授试秘书省校书郎、商州军事推官。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留守推官。此后随张方平、文彦博等人历职地方。宋哲宗即位后,获召入朝,历官右司谏、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职。
猜你喜欢

金石台·其一

云作岩扉风自关,清阴半壑树中间。

傍厢更著茅亭好,放入西南一面山。

(0)

贤者之孝二百四十首·其九晋文侯

嘉汝故锡汝,非将玉展亲。

克昭乃显祖,追孝尔文人。

(0)

贤者之孝二百四十首·其三十六乐正子春

向非亲在念,念念每精专。

未必饭加损,能令疾脱然。

(0)

丈人行答通平林簿

祖龙一出群儒怒,滔滔稷下如抽缕。

乐以声传非文字,千年阙断无人补。

昔有丈人壶山前,绍兴甲寅乙卯年。

定律不待累黍起,瓦缶皆可成宫徵。

更言吹律随隆污,百世不以一声拘。

此法汉魏周隋无,红泉得之延坐隅。

一时河汉东西奔,姓氏胡为旅人门。

我欲栩栩还皇坟,要以六琯为根原。

九箫鼓吹百物和,羽衣狼藉渔阳戈。

须信乐能召太平,非是太平为乐歌。

丈人宿草飞毵毵,乾旋坤转谁更堪。

忽有尺纸如春蚕,遗音石笋天一南。

三更把书不成眠,四更起坐霜月悬。

五更开门欲上马,至竟此人何山下。

(0)

客窗夜雨

万里辞家春复秋,异乡何日梦刀头。

业如献豕从渠笑,艺学屠龙只自羞。

香尽一炉闻夜雨,灯残半壁数更筹。

断肠不柰梧桐上,滴碎乡心点点愁。

(0)

中桥二首·其二

泽国何村不著桥,中桥跬步即云霄。

青帘望市雷鸣腹,黄帽推船水没腰。

六月彤云摇旱火,一潮清浪捲晴飙。

平生未惯舟行陆,铁石心肠也合消。

(0)
诗词分类
西湖 写水 生活 愤慨 忧国忧民 思亲 伤感 感慨 军旅 离别 乐府 壮志难酬 归隐 和诗 伤逝 泰山 闺怨 羁旅
诗人
龚自珍 韩愈 王恽 舒岳祥 王翰 沈辽 陈师道 晁补之 李贺 陆龟蒙 胡寅 全祖望 程俱 米芾 陈镒 文彦博 于谦 张孝祥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