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苍之山千岁雪,化作白石成岩穴。
返照疑从瑶岛来,刚风不度银花折。
青天垂素虹,隐隐十九峰。
散入西洱海,倒映玉芙蓉。
当年曾此洗兵甲,馀波无复藏蛟龙。
山上多香草,白石无人扫。
有客抱孤怀,结庐向幽岛。
夜扣玉真玄,朝咏阳春篇。
冰蚕作纨绮,霜羽凌云烟。
吁嗟乎六鳌之足不可断,洱海萧萧流水缓。
何时长揖金马门,共君且学嵇中散。
点苍之山千岁雪,化作白石成岩穴。
返照疑从瑶岛来,刚风不度银花折。
青天垂素虹,隐隐十九峰。
散入西洱海,倒映玉芙蓉。
当年曾此洗兵甲,馀波无复藏蛟龙。
山上多香草,白石无人扫。
有客抱孤怀,结庐向幽岛。
夜扣玉真玄,朝咏阳春篇。
冰蚕作纨绮,霜羽凌云烟。
吁嗟乎六鳌之足不可断,洱海萧萧流水缓。
何时长揖金马门,共君且学嵇中散。
这首诗描绘了点苍山的壮丽景色与历史的沧桑变迁,充满了浓厚的自然与人文气息。
首先,诗人以“点苍之山千岁雪,化作白石成岩穴”开篇,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冰雪覆盖、岩石嶙峋的世界,展现出点苍山的雄伟与古老。接着,“返照疑从瑶岛来,刚风不度银花折”两句,通过光影与风的描绘,营造出一种神秘而清冷的氛围,仿佛瑶池仙境近在眼前,却又遥不可及。
“青天垂素虹,隐隐十九峰”,诗人进一步展开画卷,描绘出一幅天空如洗、彩虹横跨、群峰隐约的画面,展现了大自然的壮美与和谐。随后,“散入西洱海,倒映玉芙蓉”一句,将视线引向远方的西洱海,海面如同镶嵌着玉芙蓉,美不胜收。
接下来,“当年曾此洗兵甲,馀波无复藏蛟龙”两句,将历史的厚重感融入自然景观之中,暗示了这里曾是战场,如今却只剩下宁静与和平,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
“山上多香草,白石无人扫”描绘了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与前文的壮丽景色形成对比,突出了自然界的和谐与生命力。“有客抱孤怀,结庐向幽岛”则引入了人的活动,一位孤独的客人在幽静的小岛上建造居所,与自然融为一体,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自由。
最后,“夜扣玉真玄,朝咏阳春篇。冰蚕作纨绮,霜羽凌云烟”几句,通过客人的行为,展现了他对自然的敬畏与赞美,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冰蚕织就的丝绸,霜羽凌越云烟,都是自然界赋予人类的美好礼物。
整首诗以自然景观为背景,穿插历史与人文元素,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叹、对历史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情感与独特的审美视角。
散策东岩路,梦中曾记经。
斜晖射残雪,岩谷遍晶荧。
鸦鸣山寂寂,意迥川冥冥。
乘兴欲穷讨,会心还少停。
新晴远村白,薄暮群峰青。
危途通仙境,胜日行画屏。
岂独净一念,将期朝百灵。
不同南涧咏,悲慨满中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