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明魏阙,白日照燕关。
岁岁花香柳媚,春色满长安。
只怪鹦声太巧,底事燕巢无定,昏暮马蹄还。
为渠双鬓白,添我寸心丹。问苍生,多困苦,甚凋残。
独使至尊忧切,忍放一身闻。
感叹明良相遇,说到圣贤出处,风雨对床寒。
寄与浚川老,莫学谢东山。
黄金明魏阙,白日照燕关。
岁岁花香柳媚,春色满长安。
只怪鹦声太巧,底事燕巢无定,昏暮马蹄还。
为渠双鬓白,添我寸心丹。问苍生,多困苦,甚凋残。
独使至尊忧切,忍放一身闻。
感叹明良相遇,说到圣贤出处,风雨对床寒。
寄与浚川老,莫学谢东山。
这首明代夏言的《水调歌头·其一》以豪放之词,表达了对国家和民生的关注。开篇"黄金明魏阙,白日照燕关"描绘了一幅宏大的京城景象,魏阙巍峨,阳光照耀边关,展现出壮丽的国势。接着,"岁岁花香柳媚,春色满长安"进一步渲染了春意盎然的繁荣景象。
然而,诗人笔锋一转,"只怪鹦声太巧,底事燕巢无定,昏暮马蹄还"借鹦鹉的巧言和燕子的迁徙,寓言世事无常,表达了对社会动荡和人民流离失所的忧虑。"为渠双鬓白,添我寸心丹"则表达了诗人因国事而深感忧虑,年华易逝,壮志未酬。
下片转向对民生疾苦的深深关切,"问苍生,多困苦,甚凋残"直接质问苍天,为何百姓生活如此艰难。"独使至尊忧切,忍放一身闻"批评当政者未能体恤民情,让皇帝也为之忧虑。"感叹明良相遇,说到圣贤出处"期盼君臣贤明,能共度时艰。
最后,诗人以"风雨对床寒"的典故,寄语友人王浚川,希望他不要像谢安那样隐居避世,而应积极入世,共同为国家和百姓尽力。整首词情感深沉,既有对盛世美景的描绘,又有对现实困境的揭示,体现了作者的忧国忧民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