篱下黄花早已彫。镜中华发不相饶。
清霜白露烟光晚,去雁来鸿客路遥。
香篆冷,烛花消。佳宾同醉可怜宵。
都将璧月琼枝句,付与樽前薛小桃。
篱下黄花早已彫。镜中华发不相饶。
清霜白露烟光晚,去雁来鸿客路遥。
香篆冷,烛花消。佳宾同醉可怜宵。
都将璧月琼枝句,付与樽前薛小桃。
这首明代杨慎的《鹧鸪天·其二》描绘了一幅秋日黄昏的景象,以及诗人对时光流逝和人生况味的感慨。首句“篱下黄花早已雕”写出了菊花在秋风中凋零,暗示了岁月的无情。次句“镜中华发不相饶”通过镜子映照出自己华发斑驳,表达了对青春不再的无奈。
“清霜白露烟光晚,去雁来鸿客路遥”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凄清,清冷的霜露、傍晚的烟霭,以及南飞的大雁和北归的鸿雁,都寓言着游子的漂泊和思乡之情。“香篆冷,烛花消”则描绘了室内孤寂的氛围,香篆燃烧殆尽,烛火微弱,增添了诗人内心的孤寂。
“佳宾同醉可怜宵”借佳宾共饮,试图排遣愁绪,但这样的夜晚仍然显得凄凉。“都将璧月琼枝句,付与樽前薛小桃”最后两句,诗人将美好的诗句寄托给眼前的朋友薛小桃,寓意着即使在这样的时刻,仍希望分享文学之美,以求片刻的慰藉。
整体来看,这首词情感深沉,通过对自然景色和生活细节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时光流转、人生无常的深刻感悟。
道傍谁家有古屋,主人不在行人宿。
门户萧条四壁空,野草依然映阶绿。
春燕归来细相认,绕屋低飞疑不定。
徒令独客久咨嗟,无复高堂乐繁盛。
一从兵火照坤维,十家九家无孑遗。
愿留此屋行人宿,莫问主人归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