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漠风尘起,东南百战时。
流人闻野哭,山鬼蔽丛祠。
阴电龙蛇蛰,秋饥鸟雀悲。
三吴正戎马,关塞罢登陴。
朔漠风尘起,东南百战时。
流人闻野哭,山鬼蔽丛祠。
阴电龙蛇蛰,秋饥鸟雀悲。
三吴正戎马,关塞罢登陴。
这首诗描绘了边疆战乱的景象,以及由此引发的哀伤与荒凉。首句“朔漠风尘起”开篇即点出边疆的动荡不安,风尘滚滚,预示着战争的来临。接着,“东南百战时”进一步强调了战事的频繁与激烈,暗示了长时间的冲突与牺牲。
“流人闻野哭”一句,通过“流人”的视角,展现了战争对平民百姓的残酷影响,他们流离失所,哀嚎遍野,充满了悲痛与绝望。而“山鬼蔽丛祠”则以鬼神的隐现,象征着战乱对自然秩序的破坏,以及人们对神灵庇佑的渴望与无奈。
“阴电龙蛇蛰”描绘了战乱中自然界的反应,闪电如同龙蛇般蛰伏,暗喻着暴风雨前的宁静,同时也暗示了即将到来的灾难。紧接着,“秋饥鸟雀悲”则从动物的角度,表现了战乱带来的饥饿与痛苦,鸟雀的悲鸣,是自然界对人类悲剧的无声抗议。
最后,“三吴正戎马,关塞罢登陴”总结了全诗的主题,指出江南地区(三吴)也深受战乱之苦,连边境的防御工事都已废弃,形象地展示了战乱的广泛影响和严重程度。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深刻反映了战争给社会带来的巨大破坏和人民的苦难,具有强烈的历史感和人文关怀。
青春事汉主,白首入秦城。
遍识才人字,多知旧曲名。
风流随故事,语笑合新声。
独有垂杨树,偏伤日暮情。
为有云屏无限娇,凤城寒尽怕春宵。
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
蟋蟀催寒服,茱萸滴露房。
酒巡明刻烛,篱菊暗寻芳。
新月和秋露,繁星混夜霜。
登高今夕事,九九是天长。
昔岁遭逢在海城,曾容孤迹奉双旌。
酒边不厌笙歌盛,花下只愁风雨生。
棋接山亭松影晚,吟陪月槛露华清。
音尘自此无因问,泪洒川波夕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