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尽萍乡是醴陵,地分吴楚控蛮荆。
观风到处长留眼,着意看山每问名。
夹道野花红间白,触人诗思景无情。
明朝又过三湘路,茅店山桥送客程。
行尽萍乡是醴陵,地分吴楚控蛮荆。
观风到处长留眼,着意看山每问名。
夹道野花红间白,触人诗思景无情。
明朝又过三湘路,茅店山桥送客程。
此诗描绘了诗人行走在从萍乡至醴陵的路上所见之景,以及沿途的感受。首句“行尽萍乡是醴陵,地分吴楚控蛮荆”点明行程,将醴陵置于地理版图的大背景下,暗示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接着,“观风到处长留眼,着意看山每问名”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沿途风光的细致观察与浓厚兴趣,不仅留意自然景色,还对山川之名充满好奇。
“夹道野花红间白,触人诗思景无情”描绘了道路两旁野花盛开的景象,色彩鲜明,生机勃勃,触动了诗人的创作灵感,然而自然美景似乎并不在意人间的情感,自顾自地展现其美丽。最后,“明朝又过三湘路,茅店山桥送客程”预示着明天的旅程,诗人将在茅店歇息,于山桥处与旅伴告别,继续前行。
整首诗以生动的笔触展现了旅途中的自然风光和诗人的情感体验,既有对自然美的赞叹,也有对旅途劳顿的感慨,体现了明代文人游历山水时的审美情趣和人文关怀。
蔓草不独立,苍松无倚附。
挺生山之阴,蟠结坚以固。
亭亭拂层云,湛湛浥零露。
孤劲耐霜寒,凄清越朝暮。
荫可大千尺,材真庙廊具。
上邀鹳鹤集,下委鹿豕聚。
偃仰风尘中,百年托贞素。
非不甘栋梁,良师鲜所遇。
勿以老烟霞,无如识者顾。
但恐摧作薪,竟为采伐误。
荒墟渐庐舍,迩来成四邻。
园丁既老病,灌溉殊苦辛。
幸免麋鹿齸,翻嫌犬豕㺦。
非关篱落缺,厮媪抱为薪。
念彼生理困,未忍加詈瞋。
寻思插芒棘,刺手伤吾仁。
物情好苟得,刑罚谁见悛。
疆场且寇盗,小犯安足嗔。
惟当重风化,浸使薄俗淳。
士林尚廉耻,敷教修彝伦。
上无苟且政,下有让畔民。
干戈自偃息,化日长如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