溧水南头接建平,丫头儿子便勤耕。
疏麻大豆已前辈,荞麦晚菘初后生。
席卷千山为一囿,天怜春种赐秋成。
不如老圃今真个,樊子何曾透圣扃。
溧水南头接建平,丫头儿子便勤耕。
疏麻大豆已前辈,荞麦晚菘初后生。
席卷千山为一囿,天怜春种赐秋成。
不如老圃今真个,樊子何曾透圣扃。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丰收的农村景象,展现了诗人对农业劳动和自然恩赐的赞美之情。溧水南头接建平,是地理位置的描述,既定位了空间,也为后文的场景描写奠定了基础。"丫头儿子便勤耕"一句,生动地表现出农民对土地的依赖与辛勤劳作的情景。
随后的几句:"疏麻大豆已前辈,荞麦晚菘初后生。席卷千山为一囿,天怜春种赐秋成。"通过具体的农作物,如麻、豆、荞麦和晚菘等,勾勒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农业景象,同时也表达了对自然恩赐的感激之情。
最后两句:"不如老圃今真个,樊子何曾透圣扃。"则是诗人个人情感的抒发,可能是在赞美自己长期耕耘的一片土地,或是借此表达对某种理想状态的向往。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具体、生动的景物描写,展示了农业生产的丰收和诗人内心的喜悦,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自然、对劳动的深刻理解和尊重。
采采凌冬花,夹道多荆菅。
驱车蹈前辙,我仆衣裳单。
良集既已定,敢辞行路难。
怀人在东南,岁晏路漫漫。
轩车来何晚,凝睇登巑岏。
苍天虽咫尺,安得生羽翰。
幽居竟晨暮,旅食惟加餐。
夜寒飘风寂,水涸零露漙。
相思不得寐,起舞影蹒珊。
天垂四野静,落月金团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