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入建平界二首·其一》
《入建平界二首·其一》全文
宋 / 杨万里   形式: 七言律诗

溧水南头接建平,丫头儿子便勤耕。

疏麻大豆已前辈,荞麦晚菘初后生。

席卷千山为一囿,天怜春种赐秋成。

不如老圃今真个,樊子何曾透圣扃。

(0)
翻译
溧水的南端连接着建平,年轻人和孩子们勤劳地耕作。
早熟的芝麻和大豆已经种植在前,晚熟的荞麦和菘菜刚刚生长。
他们把大片山地当作一个大花园,上天怜悯他们的辛勤,赐予秋天的丰收。
如今的老农才是真正懂得农事的人,樊子又怎能比得过他们呢?
注释
溧水:地名,指溧水县。
南头:南部地区。
建平:另一个地名,可能也是指附近的地方。
丫头儿子:年轻人和孩子们。
勤耕:勤劳耕作。
疏麻:早熟的芝麻。
大豆:一种常见的豆类作物。
前辈:早先种植的作物。
荞麦:一种高粱科植物,晚熟。
晚菘:晚熟的大白菜。
席卷:覆盖。
千山:大片山地。
一囿:一个大花园。
天怜:上天怜悯。
春种:春天播种。
秋成:秋天的收获。
老圃:老农。
真个:真正。
樊子:可能是指某人,但具体身份不明。
透圣扃:穿透神圣的门槛,比喻超越常人。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丰收的农村景象,展现了诗人对农业劳动和自然恩赐的赞美之情。溧水南头接建平,是地理位置的描述,既定位了空间,也为后文的场景描写奠定了基础。"丫头儿子便勤耕"一句,生动地表现出农民对土地的依赖与辛勤劳作的情景。

随后的几句:"疏麻大豆已前辈,荞麦晚菘初后生。席卷千山为一囿,天怜春种赐秋成。"通过具体的农作物,如麻、豆、荞麦和晚菘等,勾勒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农业景象,同时也表达了对自然恩赐的感激之情。

最后两句:"不如老圃今真个,樊子何曾透圣扃。"则是诗人个人情感的抒发,可能是在赞美自己长期耕耘的一片土地,或是借此表达对某种理想状态的向往。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具体、生动的景物描写,展示了农业生产的丰收和诗人内心的喜悦,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自然、对劳动的深刻理解和尊重。

作者介绍
杨万里

杨万里
朝代:宋   字:廷秀   号:诚斋   籍贯: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   生辰: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汉族江右民系,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大臣,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又作“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
猜你喜欢

送王奏差调福州

春水溶溶满鉴湖,兰舟长护锦屠苏。

可怜走马闽山道,榕叶阴中听鹧鸪。

(0)

上尊号听诏李供奉以病不出奉寄

丹凤衔书出内庭,羽林环卫拥霓旌。

千官拜舞开仙仗,四海讴歌荷圣情。

香雾细添宫柳碧,日华遥射锦袍明。

侍臣亦有文园病,卧听龙墀鼓吹声。

(0)

书画扇

世上无名鸟,人间绝色花。

始知天地阔,未尽入唐家。

(0)

送宗元始和尚之天竺维那·其二

数声钟罢木鱼鸣,不管桑田几变更。

惟有西来意无限,一溪寒玉照人明。

(0)

别后怀权赞善李仲思二宰

采采凌冬花,夹道多荆菅。

驱车蹈前辙,我仆衣裳单。

良集既已定,敢辞行路难。

怀人在东南,岁晏路漫漫。

轩车来何晚,凝睇登巑岏。

苍天虽咫尺,安得生羽翰。

幽居竟晨暮,旅食惟加餐。

夜寒飘风寂,水涸零露漙。

相思不得寐,起舞影蹒珊。

天垂四野静,落月金团团。

(0)

对月

云间一片月,照我被素襟。

为持一尊酒,聊成对月吟。

月虽不解饮,我来意自深。

乔松引长风,吹作丝篁音。

瑶光映几席,六合清沈沈。

情舒物理畅,万古同兹心。

(0)
诗词分类
惆怅 写雨 题诗 写景 游玩 饮酒 荷花 怀古 咏史怀古 杨柳 登高 悼亡 叙事 除夕 怀远 托物言志 七夕节 乐观
诗人
顾逢 王行 蔡戡 方献夫 陈棣 杨杰 王祎 徐树铮 张宪 释子淳 周巽 祝廷华 唐桂芳 吴琏 蒲寿宬 李寄 张九成 阳枋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