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一梦欲谁何,底事容心强揣摩。
便续渊明归去引,不题工部醉时歌。
故山已恐鹤相怨,陋巷何妨雀可罗。
多谢诗仙唤愁醒,簿书丛里少婆娑。
百年一梦欲谁何,底事容心强揣摩。
便续渊明归去引,不题工部醉时歌。
故山已恐鹤相怨,陋巷何妨雀可罗。
多谢诗仙唤愁醒,簿书丛里少婆娑。
此诗是宋代诗人孙应时的作品,名为《和答叶无咎》。诗中流露出一种超脱世俗、淡泊明志的情怀。
首句“百年一梦欲谁何”表达了诗人对世事的看破与放下,百年如梦,不值得过于计较。此处所谓“何”字,含有无奈与释然之情。
接着,“底事容心强揣摩”,则是说尽管内心深处仍存些许牵挂,但也只能勉强自我安慰。这里的“揣摩”二字,形象地表达了心中的不舍与无奈。
第三句“便续渊明归去引,不题工部醉时歌”,诗人提及汉代著名隐士孔融(号称“孔北海”)和晋代的嵇康(别称“嵇中散”),意在表达对古人隐逸生活的向往。同时,“不题工部醉时歌”则是说诗人虽然也曾有醉酒作乐之举,但却没有留下文字记录。
“故山已恐鹤相怨,陋巷何妨雀可罗”,这里的“故山”指的是诗人心中的归宿之地,即隐逸生活。而“鹤相怨”则形容世间是非之声,诗人希望远离这些纷扰。至于“陋巷”一词,则是对现实环境的不满与无奈。
末句,“多谢诗仙唤愁醒,簿书丛里少婆娑”,诗人的愁绪被友人(即“诗仙”叶无咎)的诗篇所唤醒,而后面则表达了诗人对书籍的喜爱,以及书中带给自己的那份宁静。
总体而言,此诗充满了一种超然物外的淡泊情怀,诗人通过对古代隐逸生活的向往,表达了自己对于世俗纷争的逃避心态。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友情的珍视,以及书籍带给自己的安慰与力量。
酴醾发长条,丛生类蓍草。
每记众花开,此种开独早。
南方色多红,黄色见者少。
但嫌易零落,蜂蝶食不饱。
曲阑强遮护,童子日必扫。
花落当复开,岂似主人老。
昔枉诗客来,觅句步频绕。
载诵成感伤,谁来慰幽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