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城十里枕龙眠,汉业于今已弃捐。
惟有颉羹三堰在,舒民犹赖灌桑田。
荒城十里枕龙眠,汉业于今已弃捐。
惟有颉羹三堰在,舒民犹赖灌桑田。
这首诗描绘了舒城的历史变迁与自然景观,以及古代先贤的智慧对后世的影响。
首句“荒城十里枕龙眠”,以“荒城”点出舒城的现状,历经岁月洗礼,显得苍凉而寂静。“十里”则展现了城郭的规模与范围,“枕龙眠”则借用了龙眠山的典故,赋予了舒城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自然的灵性。
次句“汉业于今已弃捐”,将话题转向历史,指出舒城曾是汉朝的领土,但如今却已废弃,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这里的“弃捐”既有地理上的废弃,也暗含着文化与文明的流失。
第三句“惟有颉羹三堰在”,转折至对古代先贤的颂扬。颉羹,据传为古代水利专家,此处借指古代对水利建设有贡献的人物。三堰,可能指的是舒城历史上修建的三座水利工程,它们的存在见证了古代人民的智慧与勤劳。这一句通过强调水利工程的存在,突出了古代先贤对后世的贡献。
最后一句“舒民犹赖灌桑田”,将话题拉回现实,指出尽管时代更迭,但舒城的百姓仍然依赖这些古老的灌溉系统,耕种桑田。这不仅体现了水利工程的持久价值,也表达了对古代智慧的敬仰与感激之情。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比历史与现实,赞美了古代先贤的智慧与劳动成果,同时也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深沉思考和对传统文化的珍视。
文字何当仆命骚,馀年虽在鬓全凋。
元无旧曲能三叹,为借新章作九韶。
千里奉祠犹去国,一官何地可同僚。
吹嘘直上青天去,谁挽斯人入圣朝。
参军诗古清而臞,清瑶绕屋分西湖。
长安城中开八陌,心知此地人皆无。
草阁波平少傍舍,卧看晴沙鸟飞下。
眼无公事儿自痴,句有澄江官颇暇。
吾生已老心怀羞,为饥索米亦有求。
闻君稍动谢守趣,令我转忆江南洲。
诗成况复终少味,五字故坚不知畏。
可怜未识故将军,应似当年灞陵尉。
我昔游梁走千里,回望江南隔江水。
是时公作桐汭官,不复东来问行李。
人言左史有重客,玉面青衫气豪伟。
酒催红蜡诗欲成,月堕秋江客方起。
我从京洛尘中来,哦君新篇眼如洗。
溅血惊魂二十年,长梦清樽奉簪履。
相逢吴会不相识,昔年强健今如此。
如公自是台阁人,老困一官何乃尔。
只今尚作入幕宾,无事不令公怒喜。
丈夫要当列鼎食,何止忍饥分斗米。
且须拄颊望闽山,饱看麦秋丹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