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怕见南飞雁,风雨迷离。风雨迷离。
直到衡阳始得回。我今又向衡阳去,泪满征衣。
泪满征衣。未必明年共尔归。
年年怕见南飞雁,风雨迷离。风雨迷离。
直到衡阳始得回。我今又向衡阳去,泪满征衣。
泪满征衣。未必明年共尔归。
这首《采桑子·途中见雁有感》由清代诗人张槎所作,通过描绘对南飞雁的感怀,表达了深沉的思乡之情与命运的无奈。
“年年怕见南飞雁”,开篇即以“怕见”二字,点明了诗人对南飞雁的复杂情感。每年雁群南迁,对于诗人而言,既是自然现象的见证,也是触动内心深处思乡情绪的触发点。雁群的南飞,象征着季节的更替,也暗示着时间的流逝,让诗人不禁感慨岁月的无情与人生的短暂。
“风雨迷离”一句,不仅描绘了雁群飞行途中的艰难环境,也暗喻了人生旅途中的种种困苦与不确定性。“直到衡阳始得回”,雁群最终会回到衡阳,而诗人却只能在途中遥望,表达了对故乡不可触及的向往与遗憾。
下片“我今又向衡阳去”,诗人直接表达了自己的行动,似乎在追随雁群的脚步,前往那个遥远的故乡。然而,“泪满征衣”则揭示了这一旅程的沉重与痛苦,泪水不仅是因为离家的不舍,更是对命运无常、未来不确定性的哀叹。
最后,“未必明年共尔归”,诗人以一种悲观的态度,预示了未来的不确定性,即使有心归家,也不一定能够如愿以偿。这种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对命运的无力感,深刻地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悲凉。
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生动的意象运用,展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以及对命运的无奈接受,是一首充满深情与哲思的作品。
榜舟南山下,上上不得返。
幽事随去多,孰能量近远。
阴沈过连树,藏昂抵横坂。
石粗肆磨砺,波恶厌牵挽。
或倚偏岸渔,竟就平洲饭。
点点暮雨飘,梢梢新月偃。
余年懔无几,休日怆已晚。
自是病使然,非由取高蹇。
南溪亦清驶,而无楫与舟。
山农惊见之,随我劝不休。
不惟儿童辈,或有杖白头。
馈我笼中瓜,劝我此淹留。
我云以病归,此已颇自由。
幸有用余俸,置居在西畴。
囷仓米谷满,未有旦夕忧。
上去无得得,下来亦悠悠。
但恐烦里闾,时有缓急投。
愿为同社人,鸡豚燕春秋。
足弱不能步,自宜收朝迹。
羸形可舆致,佳观安事掷。
即此南坂下,久闻有水石。
拖舟入其间,溪流正清激。
随波吾未能,峻濑乍可刺。
鹭起若导吾,前飞数十尺。
亭亭柳带沙,团团松冠壁。
归时还尽夜,谁谓非事役。
《南溪始泛三首》【唐·韩愈】榜舟南山下,上上不得返。幽事随去多,孰能量近远。阴沈过连树,藏昂抵横坂。石粗肆磨砺,波恶厌牵挽。或倚偏岸渔,竟就平洲饭。点点暮雨飘,梢梢新月偃。余年懔无几,休日怆已晚。自是病使然,非由取高蹇。南溪亦清驶,而无楫与舟。山农惊见之,随我劝不休。不惟儿童辈,或有杖白头。馈我笼中瓜,劝我此淹留。我云以病归,此已颇自由。幸有用余俸,置居在西畴。囷仓米谷满,未有旦夕忧。上去无得得,下来亦悠悠。但恐烦里闾,时有缓急投。愿为同社人,鸡豚燕春秋。足弱不能步,自宜收朝迹。羸形可舆致,佳观安事掷。即此南坂下,久闻有水石。拖舟入其间,溪流正清激。随波吾未能,峻濑乍可刺。鹭起若导吾,前飞数十尺。亭亭柳带沙,团团松冠壁。归时还尽夜,谁谓非事役。
https://shici.929r.com/shici/QS6tzdq.html
火透波穿不计春,根如头面干如身。
偶然题作木居士,便有无穷求福人。
为神讵比沟中断,遇赏还同爨下余。
朽蠹不胜刀锯力,匠人虽巧欲何如。
雨后来更好,绕池遍青青。
柳花闲度竹,菱叶故穿萍。
独坐殊未厌,孤斟讵能醒。
持竿至日暮,幽咏欲谁听。
兹游苦不数,再到遂经旬。
萍盖污池净,藤笼老树新。
林乌鸣讶客,岸竹长遮邻。
子云只自守,奚事九衢尘。
灿灿辰角曙,亭亭寒露朝。
川原共澄映,云日还浮飘。
上宰严祀事,清途振华镳。
圆丘峻且坦,前对南山标。
村树黄复绿,中田稼何饶。
顾瞻想岩谷,兴叹倦尘嚣。
惟彼颠瞑者,去公岂不辽。
为仁朝自治,用静兵以销。
勿惮吐捉勤,可歌风雨调。
圣贤相遇少,功德今宣昭。
昔者谁能比,今来事不同。
寂寥青草曲,散漫白榆风。
架倒藤全落,篱崩竹半空。
宁须惆怅立,翻覆本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