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生后渊明,颇亦念黄虞。
要知千载外,所学非殊涂。
兀坐对圣贤,抚卷一长吁。
彼智自明哲,惟狂益昏逾。
一源同滥觞,派别乃差殊。
我观载籍中,世事何所无。
痴人不识古,谓与古人俱。
相望何遥遥,清都视积苏。
咄此不可献,讽诵聊相愉。
嗟哉子柳子,文章盖群儒。
速进自贻戚,南冠成絷拘。
天孙不与巧,溪神亦为愚。
读书虽满腹,何曾救饥劬。
乃知伾文辈,要路难齐驱。
吾生后渊明,颇亦念黄虞。
要知千载外,所学非殊涂。
兀坐对圣贤,抚卷一长吁。
彼智自明哲,惟狂益昏逾。
一源同滥觞,派别乃差殊。
我观载籍中,世事何所无。
痴人不识古,谓与古人俱。
相望何遥遥,清都视积苏。
咄此不可献,讽诵聊相愉。
嗟哉子柳子,文章盖群儒。
速进自贻戚,南冠成絷拘。
天孙不与巧,溪神亦为愚。
读书虽满腹,何曾救饥劬。
乃知伾文辈,要路难齐驱。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谢薖的《追和柳子厚二诗(其一)读书》。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古代圣贤的景仰之情,以及对读书与智慧关系的深刻思考。
首句“吾生后渊明,颇亦念黄虞”,诗人自谦生于陶渊明之后,却也深思远虑,向往着古代的黄帝和虞舜时代。接着,“要知千载外,所学非殊途”表明了诗人认为古今学习之道并无本质差异,只是时代不同罢了。
“兀坐对圣贤,抚卷一长吁”描绘了诗人独自静坐,面对古人的智慧,内心充满感慨的情景。“彼智自明哲,惟狂益昏逾”通过对比智者与狂妄之人的行为,强调了智慧的重要性。
“一源同滥觞,派别乃差殊”比喻思想源头相同,但发展出不同的流派。“我观载籍中,世事何所无”指出历史书籍中记载的世事繁多,包罗万象。
“痴人不识古,谓与古人俱”批评那些不懂古人的无知之人,认为他们与古人无法相提并论。“相望何遥遥,清都视积苏”表达了诗人对古人智慧的敬仰之情,感叹两者之间的距离遥远。
“咄此不可献,讽诵聊相愉”表示诗人对某些观点的不满,但只能以讽诵的方式自我安慰。“嗟哉子柳子,文章盖群儒”赞扬柳宗元的文章成就,认为他超越了众多学者。
“速进自贻戚,南冠成絷拘”感叹柳宗元因追求进步而带来的不幸遭遇,被囚禁如同南冠。“天孙不与巧,溪神亦为愚”比喻命运的不公,即使聪明如天孙,也无法逃脱命运的束缚。
“读书虽满腹,何曾救饥劬”讽刺那些饱读诗书却无法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指出知识与实践之间的差距。“乃知伾文辈,要路难齐驱”最后,诗人认识到像伾文这样的人,在权力斗争中难以并驾齐驱,表达了对现实政治的无奈与批判。
整首诗通过对比、比喻、讽刺等手法,展现了诗人对古代智慧的崇敬、对读书与智慧关系的深入思考,以及对现实社会现象的反思。
小时不识数,两手道十五。
醉来学骑马,堕马亦不苦。
日暮狂歌草泽中,月出东墙那怕虎。
一年两年复两年,短发萧萧鬓可数。
千重饥寒傍泰州,日出日没坐一楼。
风帘不动杏花雨,冒雨冲花问客舟。
舟泊平沙天喜晴,谁家楼上踏歌声。
探囊沽酒不尽醉,醉死溪山鬼亦清。
紫骝马,金络月。朝刷燕,晡秣越。
俶傥精权奇,超骧走灭没。
当年万马尽腾空,就中紫骝尤最雄。
战罢不知身着箭,飞来祇觉足生风。
北风猎猎吹原野,长河水澌血流赭。
谁言百万倒戈中,犹有弯弧射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