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春百五,过几度东风,杏衫寒峭。
雨声易老,恁苔纹点絮,画成吟稿。
绿瘦炉烟,窣地帘垂棼悄。燕归早。
待宿醉醒时,花落多少。烟约今未杳。
但蜡屐商量,可堪芳草。
更移镜棹,认溪光寺影,泼青如瀑。
涩尽啼鹃,知有山桃怨晓。
湿云扫,镇支筇、晋时斜照。
冶春百五,过几度东风,杏衫寒峭。
雨声易老,恁苔纹点絮,画成吟稿。
绿瘦炉烟,窣地帘垂棼悄。燕归早。
待宿醉醒时,花落多少。烟约今未杳。
但蜡屐商量,可堪芳草。
更移镜棹,认溪光寺影,泼青如瀑。
涩尽啼鹃,知有山桃怨晓。
湿云扫,镇支筇、晋时斜照。
此诗《扫花游》由清代诗人李慈铭所作,描绘了春日里的一番景象,充满了细腻的情感与深邃的哲思。
首句“冶春百五,过几度东风,杏衫寒峭”以“冶春百五”开篇,点明时节为春分之后,即“春分后十五日”,又名“春祭”。接着“过几度东风,杏衫寒峭”描绘了春风吹拂,杏树在寒峭中绽放的景象,既有生机勃勃的春意,也透露出一丝淡淡的哀愁。
“雨声易老,恁苔纹点絮,画成吟稿”一句,将自然界的雨声与苔藓上的雪点相联系,比喻为诗人的吟诵,形象地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感悟和内心的抒发。这里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使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感相互交融,富有诗意。
“绿瘦炉烟,窣地帘垂棼悄”则进一步描绘了春日的静谧与幽深。炉烟轻袅,绿意盎然,窗帘低垂,四周悄无声息,营造了一种宁静而略带忧郁的氛围。
“燕归早。待宿醉醒时,花落多少”通过燕子的早归,暗示时间的流逝,同时也表达了对时光易逝、美好事物难以长久的感慨。诗人期待在酒醉醒来时,看看有多少花朵已经凋零,以此来寄托对生命短暂的思考。
“烟约今未杳。但蜡屐商量,可堪芳草”这一句中,“烟约”可能是指烟雾缭绕的景象,与前文的“烟”相呼应,强调了环境的朦胧美。而“蜡屐商量”则是诗人想象自己穿着蜡制的木屐,在芳草地上漫步的情景,既体现了对自然的喜爱,也蕴含着对生活细节的品味。
“更移镜棹,认溪光寺影,泼青如瀑”描绘了诗人划船于溪流之上,欣赏溪水倒映着寺庙的美景,仿佛是瀑布般清澈碧绿。这一画面不仅展现了自然之美的壮丽,也寓意着心灵的洗涤与净化。
“涩尽啼鹃,知有山桃怨晓”通过杜鹃鸟的啼叫,暗示春天的来临,同时“山桃怨晓”则表达了山桃对清晨的期待与渴望,赋予了自然物象以情感,增加了诗歌的意境深度。
“湿云扫,镇支筇、晋时斜照”最后两句,湿云被清扫,象征着新一天的开始,而“支筇”则是拄杖行走的意思,这里可能暗指诗人或行者在斜阳下缓缓前行,享受着大自然的馈赠。整个画面充满了宁静与和谐,给人以心灵的慰藉。
综上所述,《扫花游》这首诗通过对春日景色的细腻描绘,以及对时间、生命、自然等主题的深刻思考,展现了一幅充满诗意与哲理的画面,让人在欣赏之余,也能感受到诗人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和对美好事物的珍视。
句骊之河河水古,贞观万马饮马渡。
淤泥塞道军负土,行人欲寻失故处。
何况司马懿与公孙渊,一胜一败千余年。
萧萧野岸水无言,西流绕出邓子村。
辽西河之右,辽东河之左,太平疆界无彼我。
河左辽之东,河右辽之西,年年入贡高句骊。
天工掷下碧玉环,飞龙游云藏其间。
黑松使者管城子,夺取秀色归屏山。
天孙机杼垂天巧,尺素徘徊度青鸟。
第一峰头金饼圆,云霞照破壶天小。
松年院本非士夫,大年一派传倪迂。
郑虔王维真秀绝,丹青想像开元初。
十里江南小平远,湖山是处情缱绻。
渔艇泊香莲浦秋,陇犊眠青稻畦晚。
男儿生来心好奇,天地画笥真吾师。
朅来坐我孤亭上,貌取横塘烟雨时。
明镫绿酒张高堂,晓风残月催行装。
临觞不御各相视,离忧恻恻缠中肠,人生那得无分手,道谊相亲惟可久。
须知别后梦魂牵,何如且尽杯中酒。
扬州远在天之涯,悲君万里不还家。
青云有路应须致,白首微官亦可嗟。
夕阳衰草关河道,南雁声中霜信早。
长途努力更加飧,无计为君慰衰老。
来往京华十载余,空怜此别恨何如。
更为后会知难再,莫惜因风数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