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怜千里草青青,汉祚濒倾似建瓴。
阉竖尽膺茅土锡,废书三叹为桓灵。
独怜千里草青青,汉祚濒倾似建瓴。
阉竖尽膺茅土锡,废书三叹为桓灵。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深刻反思。首句“独怜千里草青青”以自然景象起兴,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长河,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变迁的独特情感。接着,“汉祚濒倾似建瓴”,将汉朝的衰败比作即将倾覆的水瓶,形象地展现了政权的危急状态,暗示了历史的不可逆转。
“阉竖尽膺茅土锡”一句,直指东汉末年宦官专权的黑暗时期,宦官们不仅掌握了实权,甚至被赐予封地和爵位,这不仅是对权力滥用的揭露,也是对社会不公的批判。最后,“废书三叹为桓灵”则表达了对东汉末两位皇帝(桓帝、灵帝)统治时期的哀叹,他们治国无方,导致了国家的衰落,百姓的苦难,诗人通过这一句,寄托了对历史悲剧的深深感慨和对正义的呼唤。
整体而言,这首诗在历史的宏大背景下,聚焦于特定的历史人物和事件,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深刻的反思,展现了诗人对历史命运的洞察和对社会公正的追求。
东邻职胥吏,西邻业屠沽。
酒炙日狼籍,钱财肆求需。
口体既华饱,自谓乐有馀。
宁知生死间,身与粪壤俱。
鄙人有远志,屡空非所虞。
闭门卧风雨,穷年理诗书。
所忧道未至,不得成名誉。
修名倘树立,千载以为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