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至先皇弘治初,大禁贡献民熙和。
振儋金香罢唐例,南宁银姜无宋科。
民赖优游三十载,肇此厉阶谁复再。
公贿私贡恐已迟,谁体圣心存海外。
妻号儿哭无朝夕,催奴那知更下石。
谁能临武叫天阍,守有徐方留郡迹。
后至先皇弘治初,大禁贡献民熙和。
振儋金香罢唐例,南宁银姜无宋科。
民赖优游三十载,肇此厉阶谁复再。
公贿私贡恐已迟,谁体圣心存海外。
妻号儿哭无朝夕,催奴那知更下石。
谁能临武叫天阍,守有徐方留郡迹。
这首诗描绘了明朝弘治年间的一段历史,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社会变迁对民众生活的影响。诗人王佐(汝学)以“藤作”为题,巧妙地将历史事件与自然景象相结合,借藤蔓的生长比喻社会的演变。
首句“后至先皇弘治初”,点明时间背景,即在先皇弘治初年,社会秩序得到了一定的恢复与稳定。“大禁贡献民熙和”描述了朝廷禁止民间进献珍奇之物,使得百姓得以安宁和谐的生活。接着,“振儋金香罢唐例,南宁银姜无宋科”两句,对比唐朝和宋朝的制度,强调明朝在这一时期的政策调整,旨在减轻百姓负担,改变过去的苛政。
“民赖优游三十载,肇此厉阶谁复再”表达了三十年的和平与繁荣,但同时也预示着可能的转折点,暗示之后的社会可能会再次经历动荡。接下来,“公贿私贡恐已迟,谁体圣心存海外”两句,揭示了权力与财富的不均,以及统治者是否真正关心边远地区的民生。
“妻号儿哭无朝夕,催奴那知更下石”描绘了社会底层人民生活的艰辛与苦难,他们面对的是无尽的压迫与剥削。“谁能临武叫天阍,守有徐方留郡迹”则表达了诗人对于社会公正与道德的呼唤,以及对历史记忆的尊重。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反映了明代社会的某些侧面,也体现了诗人对于公平正义的追求和对历史的深刻反思。通过形象生动的描绘,展现了复杂的历史情境和人物情感,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自有乾坤,扶人极,宗主须还人物。
今为何时节,满红尘富贵,絮花飘忽。
抵障狂澜,提携正印,一柱天擎突兀。
平生分明处,是从容处□,不差毫发。
把朝市山林,一般看了,无边风月。深衣清到骨。
紫枢府、谁信曾簪笏。
炊脱粟、黄鸡白酒,补菊栽梅,碧溪绕、竹篱茅屋。
无限轻描貌。都说道、诏书催发。想回首、招黄鹄。
微微自笑,惟有赤松衣钵。相陪对门石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