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事匡庐住忘回,其如幽致胜天台。
僧閒吟倚六朝树,客思晚行三径苔。
底事匡庐住忘回,其如幽致胜天台。
僧閒吟倚六朝树,客思晚行三径苔。
这首诗描绘了庐山的幽静与美丽,诗人修睦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庐山独特的魅力。首句“底事匡庐住忘回”,表达了诗人对庐山的喜爱之情,仿佛被庐山的景色所吸引,忘记了归途。接着,“其如幽致胜天台”一句,将庐山与天台山相比较,强调了庐山的幽静之美超过其他名山。
“僧閒吟倚六朝树”,描绘了一幅僧人悠闲地倚靠在六朝古树旁吟诗的画面,充满了禅意和历史的厚重感。而“客思晚行三径苔”则通过客人的思绪,表现了夜晚行走于庐山小径上时,苔藓覆盖的小路给人带来的宁静与思考。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庐山自然景观和人文氛围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庐山的独特魅力,以及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深深喜爱和感悟。
我为江南游,衰病转不堪。
往来信抚间,未上凌岑庵。
凌岑贤主人,清峻如山岩。
避事若荼苦,守贫如荠甘。
平生好交游,十不存二三。
令弟又继往,世不闻清谈。
高风故绝俗,想像令人惭。
浮生有欣戚,此味久已谙。
请君但高枕,客来睡方酣。
茫茫岐路间,与渠为指南。
乘风本馀事,不向鼻端参。
兹轩在何许,远在洞岩侧。
洞岩山水胜,自与尘土隔。
天以奉幽人,宁肯媚过客。
尉曹昔吏隐,到此若有获。
名轩曰尤美,尽去眼界窄。
坐令欧阳公,馀意转明白。
车马走道路,我久度此厄。
茫茫六合间,于此有安宅。
轩虽有成坏,山本无异色。
举头见林壑,不必更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