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不作诗,此心成渴想。
非关贱性癖,只为薄技痒。
六义起商周,汉魏相效仿。
下迨唐宋间,声韵迭清响。
于焉观治乱,岂直事标榜。
穷幽与旷达,俱属浩气养。
□当搜神奇,后世知音赏。
一日不作诗,此心成渴想。
非关贱性癖,只为薄技痒。
六义起商周,汉魏相效仿。
下迨唐宋间,声韵迭清响。
于焉观治乱,岂直事标榜。
穷幽与旷达,俱属浩气养。
□当搜神奇,后世知音赏。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诗歌创作的热爱与追求。首句“一日不作诗,此心成渴想”直接点明了诗人对于诗歌创作的渴望,仿佛一日不作诗,内心就会感到干渴一般。这种情感的强烈表达,体现了诗人对诗歌艺术的痴迷。
接着,“非关贱性癖,只为薄技痒”两句,诗人解释了这种渴望并非出于低俗的喜好,而是因为自己技艺的浅薄,渴望通过不断创作来提升自己的技艺。这种自省式的表述,展现了诗人对于自身艺术追求的深刻认识和自我鞭策的精神。
“六义起商周,汉魏相效仿。下迨唐宋间,声韵迭清响。”这几句回顾了诗歌发展的历史脉络,从商周时期的“六义”开始,到汉魏时期的学习与模仿,再到唐宋时期的声韵之美,诗人以时间为线索,描绘了诗歌艺术的演变过程,同时也强调了诗歌在不同历史阶段所展现出的独特魅力。
“于焉观治乱,岂直事标榜。”这两句则将诗歌的功能扩展到了更广阔的层面,不仅限于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能够反映社会的治乱,具有标榜现实、反映时代的功能。诗人在这里强调了诗歌的社会价值和历史意义。
最后,“穷幽与旷达,俱属浩气养。□当搜神奇,后世知音赏。”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诗歌创作的态度和期待。他认为,无论是探索幽深还是追求旷达,都是为了滋养内心的浩然之气。同时,他也期待着后世能发现并欣赏这些作品中的奇妙之处,体现了他对诗歌传承与发展的美好愿景。
整体来看,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对诗歌艺术的深情厚爱,也反映了其对诗歌历史、社会功能以及个人修养的深刻思考。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于诗歌创作的执着追求和对诗歌价值的独到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