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拜天颜入棘闱,斯文曾不乏瞻依。
从知忠信堪凭仗,何处荣华免是非。
秋月普来心里照,晨星谁道眼中稀。
提携京兆逢贤佐,未许权舆咏落晖。
自拜天颜入棘闱,斯文曾不乏瞻依。
从知忠信堪凭仗,何处荣华免是非。
秋月普来心里照,晨星谁道眼中稀。
提携京兆逢贤佐,未许权舆咏落晖。
这首诗由明代诗人林光所作,名为《试事已毕呈毕嘉会少京兆》。诗中表达了诗人对科举考试结束后的感慨与对未来的期许。
首联“自拜天颜入棘闱,斯文曾不乏瞻依”,描绘了诗人参加科举考试的情景,以“拜天颜”象征对朝廷的敬畏与对科举制度的尊重,“棘闱”则指代考场的森严与紧张氛围。诗人认为在这样的环境中,斯文之气依然不减,体现了他对文化传承的自信与坚守。
颔联“从知忠信堪凭仗,何处荣华免是非”,进一步阐述了诗人对于忠诚与诚信的价值观。他认为,在任何情况下,忠心与诚信都是可以信赖的品质,而荣华富贵并不能保证一个人免于是非与争议,强调了内在品质的重要性。
颈联“秋月普来心里照,晨星谁道眼中稀”,运用自然景象来比喻内心的感受。秋月的普照象征着光明与希望,即使在内心深处也能感受到温暖与指引;而晨星虽稀,但在诗人眼中却并不显得孤单,暗示了即使在困难时刻,也应保持乐观与坚韧。
尾联“提携京兆逢贤佐,未许权舆咏落晖”,表达了诗人对未来与合作的期待。他希望在京城遇到贤能的助手,共同创造辉煌,而不是在日落时分独自吟唱,暗含了对事业成功与团队合作的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展现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尊崇、对个人品德的坚持以及对未来合作与成功的渴望,情感真挚,寓意深远。
忆昔少年来问道,恭逢名硕聚一堂。
空林歌声裂金石,德音孔昭奏宫商。
转眼韶光三十载,可堪耆旧半消亡。
岩头只见白云飞,巍巍古道成榛荒。
今年天气倍清明,虚堂秋色来萧爽。
赖有济济诸年少,閒将疑义共欣赏。
一木岂能支大厦,愧我无端成独往。
但使耳根声不断,不嫌孤峰独拍掌。
君不见老僧凿石寄岩阿,朝朝苾刍念弥陀。
吾侪空负缨冠志,竟将岁月苦蹉跎。
夜来检点平生事,俯仰先贤愧已多。
寄语同心齐努力,莫将古洞挂薜萝。
昔云大隐隐城市,我今小隐隐招提。
招提半在山之曲、水之涯。
识破万事等浮沤,残生从此托一枝。
忆昔射策黄金榜,英风凛凛逼斗维。
誓策功勋报天子,笑杀管晏何卑卑。
于今老去岩壑里,日月不居双鬓丝。
床头一剑蒯缑尽,闻鸡起问夜何其。
壮心只今己销磨,侧足空门有所思。
半榻时枉明月照,短衣不禁松风吹。
野僧终日问姓字,笑指白云莽莽垂。
我生无姓亦无字,迹遍名山号无为。
有时散发解天韬,有时放歌和天倪。
有时醉酌花间酒,有时閒题壁上诗。
无修无證亦无持,但教名姓不出山,那管世人知不知。
归善杨少宰,卓哉百世贤。
一从观化后,南望几呜咽。
挺然赖夫君,研易续新编。
易道通三才,谁能得其全。
明珠并瓦砾,随地有真诠。
达者须识取,一勺即深泉。
矫揉非大道,神圣以天然。
寄语会心人,素琴本无弦。
丁郎皎皎玉为姿,灵輀忍睹赴郊圻。
斯人厌世一何蚤,斯世可无宁馨儿。
克孝两亲悌厥长,肯忘根本伤同枝。
若兄先去悲无歇,镕金为主相奉持。
锦袭真容时左右,千里间关不暂遗。
嗟余平生罕窥此,何不住世挽风靡。
谁不孝悌本至性,谁将此道不陵夷。
尔可赎兮我身百,伤怀为尔泣涟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