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火本无候,真人自出现。
问埽劫灰馀,几见红莲变。
真火本无候,真人自出现。
问埽劫灰馀,几见红莲变。
这首诗是元代诗人张雨所作的《玄洲倡和十首(其八)火浣坛》中的第八首。诗中,诗人以“真火”和“真人”为象征,探讨了世间变化与永恒的主题。"真火本无候"暗示了无形无常的真理之火,它并无固定显现之时,强调了事物的不可捉摸。"真人自出现"则可能指的是那些洞察宇宙法则、超越世俗的人格化存在,他们仿佛自然而然地显现出来。
接下来的两句,“问埽劫灰馀,几见红莲变”,进一步深化了主题。"劫灰"通常指灾难后的残余,这里暗指世事沧桑;"红莲"则象征纯洁或涅槃重生。诗人询问,在经历了无数劫难之后,又有多少曾经的红莲(即美好的事物)能够经历转变,保持其本质呢?这表达了诗人对世间变迁的感慨,以及对永恒价值的追寻。
总的来说,这首诗寓言深刻,富有哲理,体现了张雨在元代诗歌中对于生命、宇宙和时间的深沉思考。
缓缓游春且莫催,而今挥麈短辕回。
一百五日天气近,二十四番花信来。
赌墅未容窥谢傅,即心聊复探黄梅。
归来索共梅花笑,老眼如何得暂开。
群儿鼠窃均有遇,老矣自知牛后误。
成功未解斗两虎,援翰徒劳秃千兔。
佩书丱首何龙钟,灵蛇光怪蟠心胸。
马头三千悲远道,羊角万里无高风。
秦歌呜呜楚猴舞,一笑何如共鸡黍。
谋身狗苟君勿嗤,聊戏墨猪书韵语。
少年爱酒不废沽,滑稽鸱夷每随车。
春禽似是知我意,日日劝我提葫芦。
侵寻老境筋力异,宿昔百嗜今一无。
羁穷未免走四方,是口时赖薄粥糊。
怜君巧作此瓢壶,善为口计真不疏。
上盖下丰腹胍?,空洞可置升米馀。
釜汤外沸如隔膜,气塞不作声卢胡。
须臾已复成淖糜,匀滑不减倾醍醐。
篷窗夜饥急星火,咄嗟而办功可书。
山僧歙钵未足诧,考父古鼎非时须。
我闻壶中有高隐,日月或类蓬莱居。
神仙有无事恍惚,山泽形貌常多臞。
不如一饱睡清熟,个中便是真华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