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欲休休未得休,直须见道与天游。
道中实体无休处,何必憧憧起念头。
常欲休休未得休,直须见道与天游。
道中实体无休处,何必憧憧起念头。
此诗出自明代哲学家、文学家湛若水之手,题为《访李鳌峰别驾于西台遍观胜景乐而有作六首(其五)休休亭》。湛若水以心学著称,此诗体现了他对于人生、自然与道的深刻理解。
首句“常欲休休未得休”,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渴望与现实的矛盾。他常常希望得到休息,却始终未能如愿,暗示了人生的忙碌与不易。接着,“直须见道与天游”一句,展现了诗人追求精神自由与超越世俗的愿望,希望直接领悟道义,与自然和谐共存。
“道中实体无休处”,进一步阐述了道的本质,即在道的引领下,一切皆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没有真正的休止。这反映了道家思想中的“无为而治”与“顺应自然”的理念。最后,“何必憧憧起念头”,则强调了内心的平静与清明,认为不应让杂念纷扰心灵,而是要保持内心的宁静与纯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探讨人生的追求与限制、自然与道的关系,以及内心世界的平静与清明,展现了湛若水对于人生哲理的独特见解。诗中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考,同时也体现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与赞美,是一首富有哲思与美感的作品。
燕子来时,回塘向暖,野水烟生。
刚胜弱絮,初泛落花轻。
漫漫垂杨曲沼,才添了、几点浮萍。
鱼苗长,生机浩荡,恰趁新晴。雾縠太轻盈。
波细细、参差碧浪纵横。遥天倒影,渺渺动柔清。
好是东风消息,吹不定、似皱还平。
天涯路,一篙新涨,万里春程。
迎眸处,一溪流水碧无尘。
把三间茅屋,临溪结构方新。
早起推窗看浴鸟,晚来倚槛卷丝纶。
偏空阔、洗尽凡心,乐我天真。
眼边无俗物,但有渔舟,来往青苹。
独坐开襟,悠悠短笛遥闻。
一带好山衔早月,千村远树送斜曛。
贾芸老、风流渺渺,付与闲云。
公子才华,问骠骑、何如第五。
几席上、千岩万壑,丹青佳谱。
不分胸中藏岳渎,无端笔底惊烟雨。
叹虎头、神妙米公颠,今其伍。神禹庙,松杉古。
西子里,荆榛斧。记兰亭曲水,依稀曾睹。
拙宦长惭疏屐齿,后游恨不生毛羽。
爱云门寺与赤城霞,须君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