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榈水竹满幽居,高枕羲皇故不如。
辨籀重装残石㝅,开瓶何惜旧银鱼。
方床木榻三竿日,生计家园半亩蔬。
长昼掩关无一事,㨿梧隐几学逃虚。
棕榈水竹满幽居,高枕羲皇故不如。
辨籀重装残石㝅,开瓶何惜旧银鱼。
方床木榻三竿日,生计家园半亩蔬。
长昼掩关无一事,㨿梧隐几学逃虚。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士在幽居中的生活状态,充满了宁静与淡泊的意境。首句“棕榈水竹满幽居”以自然景物渲染出隐居之所的清幽氛围,棕榈与水竹的生长,不仅增添了环境的生机,也象征着隐士内心的平和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高枕羲皇故不如”一句,运用了典故,表达了对古代圣贤生活的向往,但同时也暗示了诗人认为自己当前的生活状态并不逊色于古人,流露出一种自我满足与超然的态度。
“辨籀重装残石㝅,开瓶何惜旧银鱼”两句,展现了诗人对古籍与文物的珍爱与研究,通过“辨籀”(辨认古文)和“开瓶”(开启酒瓶)的动作,传达出他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热爱,同时也透露出一种闲适自在的生活情趣。
“方床木榻三竿日,生计家园半亩蔬”描绘了日常生活的简单与自足,方床木榻与三竿日光,构成了一幅朴素而温馨的画面,而“半亩蔬”则体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实践,强调了自给自足的生活哲学。
“长昼掩关无一事,㨿梧隐几学逃虚”最后两句,进一步深化了诗人的内心世界,长日独处,心灵得以宁静,通过“逃虚”(逃避世俗的虚妄)的表述,展现了诗人追求精神自由与超越的境界,同时也表达了对现实世界的某种疏离感。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隐居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文化、生活以及内心世界的深刻感悟,充满了哲理意味和审美情趣。
任东风老去,吹不断,泪盈盈。
记春浅春深,春寒春暖,春雨春晴。
都来杀诗人兴,更落花、无定挽春情。
芳草犹迷舞蝶,绿杨空语流莺。
玄霜着意捣初成。
回首失云英。
但如醉如痴,如狂如舞,如梦如惊。
香魂只今迷恋,问真仙、消息最分明。
后夜相逢何处,清风明月蓬瀛。
望斜杨袅翠,帘试卷,小红楼。
想鸾佩敲琼,鸾妆沁粉,越样风流。
吟怀自怜豪健,洒云笺、醉里度春愁。
有唱还应有和,纤纤玉映银钩。
犀心一点暗相投。
好事莫悠悠。
便有约寻芳,蜂媒才到,蝶使重游。
梅花故园憔悴,揖东风、让与杏梢头。
况是梅花无语,杏花好好相留。
爱风流俊雅,看笔下,扫云烟。
正困倚书窗,慵拈针线,懒咏诗篇。
红叶未知谁寄,慢踌躇、无语小窗前。
燕子知人有意,双双飞度花边。
殷勤一笑问英贤。
夫乃妇之天。
恐薛媛图形,楚材兴叹,唤醒当年。
叠叠满枝梅子,料今生、无分共坡仙。
赢得鲛绡帕上,啼痕万万千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