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差万别总成非,谁解回光到隐微。
大路迢迢平似砥,欲归谁不遣君归。
千差万别总成非,谁解回光到隐微。
大路迢迢平似砥,欲归谁不遣君归。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钱时对友人洪文父关于仁德问题的回答。首句“千差万别总成非”表达了世间万物尽管多样繁复,但并非所有差异都能被认同或视为正确,暗示了道德和真理可能存在统一的标准。次句“谁解回光到隐微”则意味着寻求真知的人需要深入探究事物的细微之处,才能领悟到真正的仁义之道。
后两句“大路迢迢平似砥,欲归谁不遣君归”以形象的比喻描绘出一条宽阔平坦的大路,象征着仁德之路虽长但清晰可见,如同磨刀石一般砥砺人心。诗人鼓励洪文父,既然追求的是正确的归途,那么每个人都应该被引导踏上这条道路,即“欲归谁不遣君归”,表明了对仁德修养的坚定信念和对朋友的期许。
整体来看,这首诗寓含哲理,通过对比和比喻,强调了探寻和实践仁德的重要性,以及引导他人走上正道的愿望。
喜居夏屋成,竹树欢燕雀。
门径眇云水,亦见轮蹄错。
君本有用才,魏匏自濩落。
平生五车勤,岁晏一箪乐。
永言青眼旧,每笑春风薄。
共保贞石心,火炎岂能铄。
激志山岳耸,放怀宇宙廓。
过我虽蹁跹,拄杖得所托。
但惭城市远,兼味止葵藿。
方罗玉麈挥,忽听金奏作。
薰然陶天和,宁复慕人爵。
澹泊道义交,已谢势利怍。
遥知尊杓存,酒熟待同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