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见少陵草堂背西郭,浣花溪水流堂脚。
竹寒沙白自凄凉,莫问四松霜草薄。
入门好在乌皮几,公去不归换邻里。
西岭千秋雪书消,舍北泥融飞燕子。
祇今桤木平桥路,笼竹和烟杂江雾。
野僧作屋号草堂,不是柴门旧时处。
诗坛今古谁能将,艳艳文章光万丈。
安得英才擅品量,当使公居摩诘上。
君不见少陵草堂背西郭,浣花溪水流堂脚。
竹寒沙白自凄凉,莫问四松霜草薄。
入门好在乌皮几,公去不归换邻里。
西岭千秋雪书消,舍北泥融飞燕子。
祇今桤木平桥路,笼竹和烟杂江雾。
野僧作屋号草堂,不是柴门旧时处。
诗坛今古谁能将,艳艳文章光万丈。
安得英才擅品量,当使公居摩诘上。
这首诗描绘了杜甫草堂的景象与变迁,充满了对历史人物的缅怀与对文学艺术的赞美。开篇以“君不见”引出对杜甫草堂的回忆,通过“少陵草堂背西郭,浣花溪水流堂脚”描绘了草堂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竹林与沙滩的寒意与荒凉,营造了一种淡淡的哀愁氛围。“入门好在乌皮几,公去不归换邻里”则表达了对杜甫离开后的怀念与草堂环境的变迁。接着,“西岭千秋雪书消,舍北泥融飞燕子”描绘了四季更迭中的草堂景色,既有静谧的雪景,也有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生。最后,“祇今桤木平桥路,笼竹和烟杂江雾”描述了草堂周边环境的变化,以及新建的建筑与自然景观的融合。整首诗通过对草堂及其周围环境的细腻描绘,不仅展现了自然之美,也寄托了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以及对文学艺术永恒价值的颂扬。
莫以敖辟讥,听我奏齐讴。
右顾枕岱宗,左负沧海流。
维昔师尚父,建册表营丘。
四履征不庭,一钺奠成周。
烈哉桓公筴,首政举其雠。
九合匪兵车,衣食东诸侯。
妖吕荡氛波,炎烬几不收。
哀王倡大义,绛灌始协谋。
九有提一隅,三勋古无俦。
乱民矜炙輠,养客悲蒯缑。
小惠薄陈常,非和诮梁丘。
愤誂杀士桃,刺促媚姬裘。
鄙矣牛山宴,泣涕言爽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