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阳挂庭树,有蝉鸣树颠。
无端聒人耳,惊我闲窗眠。
吾观动物中,至清莫如蝉。
翩然蜕污浊,饱餐风露寒。
此外一无求,何苦浪喧喧。
口给祇屡憎,不如且忘言。
斜阳挂庭树,有蝉鸣树颠。
无端聒人耳,惊我闲窗眠。
吾观动物中,至清莫如蝉。
翩然蜕污浊,饱餐风露寒。
此外一无求,何苦浪喧喧。
口给祇屡憎,不如且忘言。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的午后景象,斜阳透过庭院中的树木,蝉鸣声响彻每一个角落。诗人被这突如其来的声音惊醒,原本沉浸于闲适之中。这不仅是对自然界动物清净状态的一种观察,也是一种对自身精神世界的反思。
蝉,以其小巧与清净,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常被赋予深层次的象征意义。诗人通过对蝉的观察,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喧嚣,追求内心清净的生活态度。蝉蜕于污浊而飞扬于空中,饱餐风露,无为而治,这是多么令人向往的境界。
诗人通过蝉的形象,传达了对现实世界的不满与超脱,以及对于内心清净无为状态的向往。最后两句“此外一无求,何苦浪喧喧。口给祇屡憎,不如且忘言。”则更深化了这一主题,诗人表达了对世俗纷争与语言暴露的厌恶,而选择了内心的宁静与淡泊。
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的高超艺术造诣,更重要的是,它以蝉为媒介,将读者引入一个关于生命、自然和精神境界的深刻思考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