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情相失道情浓,语默行藏信意中。
清退楼前溪一曲,剡川明月剡川风。
世情相失道情浓,语默行藏信意中。
清退楼前溪一曲,剡川明月剡川风。
这首诗由宋代诗人黄裳所作,名为《赠致政李大夫(其四)》。在诗中,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对世情与道情的不同感受,以及自然景色的宁静之美。
首句“世情相失道情浓”,表达了诗人对于世俗情感的淡漠和对道家哲学的深厚情感的追求。这里的“世情”指的是世俗的情感和欲望,而“道情”则是指源于道家哲学的超脱和内心的平和。诗人认为,在世事纷扰中,真正能触动心灵的是道家的智慧和内心的平静。
接着,“语默行藏信意中”,进一步阐述了诗人对于言语与行动的思考。在诗人看来,真正的智慧并不在于滔滔不绝的言辞,而是在于内心的真实感受和行动的恰当选择。无论是言语还是行动,都应该出自真心,符合自己的心意。
“清退楼前溪一曲,剡川明月剡川风。”这两句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面。清退楼前的小溪潺潺流淌,月光洒在溪面上,映照出一片银白,而微风吹过,带来了凉爽与宁静。这里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和谐与美丽,也象征着诗人内心世界的纯净与宁静。通过这样的景物描写,诗人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欣赏,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对内心世界的一种追求和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世情与道情的对比,以及对自然美景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生活哲理的独特见解和对内心世界的深刻探索。
野梅清靖节,水仙韵坡公。
山谷秀而野,厥有山矾风。
陶苏黄三君,时异风味同。
后人思典刑,写入画图中。
黄堂指顾了凡最,红幕奔驰了苛碎。
更无可了别驾翁,赢得徜徉是非外。
未有可偷风月天,峥嵘新起东偏废。
风含浑沌窍里音,月弄光明藏中态。
吹开云雨天益高,照破山河地加大。
兼之足以答公馀,妙处何人同领会。
无酒客有诗相酬,有酒可无客相对。
主酣客醉舌俱饶,说到无声无色界。
发难恃细并毛融,骨不禁清连肉蜕。
目不信为山河影,耳岂信为天地籁。
主困欲眠客且归,不容耳目宁容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