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夜悠悠露气清,晴虫凄切草间鸣。
高林一叶人初去,短梦三更感乍生。
自恨回波千曲绕,空馀残月半窗明。
文园多病悲秋客,摇落西风万古情。
凉夜悠悠露气清,晴虫凄切草间鸣。
高林一叶人初去,短梦三更感乍生。
自恨回波千曲绕,空馀残月半窗明。
文园多病悲秋客,摇落西风万古情。
这首《立秋夜感怀》由明代诗人沈宜修所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立秋之夜的景象与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
首句“凉夜悠悠露气清”,开篇即点出夜晚的清凉与露水的清新,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凉意的氛围。接着,“晴虫凄切草间鸣”一句,以秋虫的鸣叫渲染出季节转换的哀愁,虫鸣声在寂静的夜晚显得格外凄厉,增加了诗的意境深度。
“高林一叶人初去,短梦三更感乍生”两句,通过自然景象的变化和梦境的出现,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和人生短暂的感慨。一片落叶预示着季节的更替,也暗示着人生的离别;而三更时分的短梦,则是诗人内心情感的瞬间释放,既有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也有对未来未知的忧虑。
“自恨回波千曲绕,空馀残月半窗明”则进一步深化了诗人的自我反思和情感表达。回波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和思绪的曲折,而残月半窗明则映照出诗人孤独而又清醒的状态,表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对现实的无奈。
最后,“文园多病悲秋客,摇落西风万古情”两句,将个人的情感融入更广阔的时空背景中,借文园(汉代文学家司马相如的居所)的典故,表达了诗人作为“悲秋客”的身份,以及面对岁月流转、万物凋零时的深沉感慨。这里的“万古情”不仅指代了历史长河中的情感共鸣,也寄托了诗人对于永恒不变的人类情感的思考。
整首诗通过对秋夜景象的细腻描绘和诗人内心情感的深刻挖掘,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视角和情感世界,同时也反映了明代文人对于自然、时间、生命和情感的普遍关注与思考。
象服盛簪珥,岂是邢夫人。
敝衣破冠履,可怜范叔贫。
君看崔员外,晚就观国宾。
当年颇赫赫,翁妪争为姻。
蹭蹬阻风水,横斜挂边垠。
青衫映白发,今似梅子真。
道存百无害,甘守吴市闉。
自言总角岁,慈母为择邻。
邦人惊似舅,矫矫恶不仁。
诗文非他师,家法乃富春。
岂非空同秀,为国产隽民。
挺然齐鲁生,近出姬姜亲。
为文不在多,一颂了伯伦。
清诗要锻炼,乃得铅中银。
自我迁岭外,七见槐火新。
著书已绝笔,一默含千谆。
蒉桴和苇籥,天节非人均。
时时自娱嬉,岂为俗子陈。
《崔文学甲携文见过,萧然有出尘之姿,问之,则孙介夫之甥也。故复用前韵,赋一篇,示志举》【宋·苏轼】象服盛簪珥,岂是邢夫人。敝衣破冠履,可怜范叔贫。君看崔员外,晚就观国宾。当年颇赫赫,翁妪争为姻。蹭蹬阻风水,横斜挂边垠。青衫映白发,今似梅子真。道存百无害,甘守吴市闉。自言总角岁,慈母为择邻。邦人惊似舅,矫矫恶不仁。诗文非他师,家法乃富春。岂非空同秀,为国产隽民。挺然齐鲁生,近出姬姜亲。为文不在多,一颂了伯伦。清诗要锻炼,乃得铅中银。自我迁岭外,七见槐火新。著书已绝笔,一默含千谆。蒉桴和苇籥,天节非人均。时时自娱嬉,岂为俗子陈。
https://shici.929r.com/shici/6xsHG.html
可怜堂堂十八公,老死不入明光宫。
万牛不来难自献,裁作团团手中扇。
屈身蒙垢君一洗,挂名君家诗集里。
犹胜汉宫悲婕妤,网虫不见乘鸾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