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立秋夜感怀》
《立秋夜感怀》全文
明 / 沈宜修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凉夜悠悠露气清,晴虫凄切草间鸣。

高林一叶人初去,短梦三更感乍生。

自恨回波千曲绕,空馀残月半窗明。

文园多病悲秋客,摇落西风万古情。

(0)
鉴赏

这首《立秋夜感怀》由明代诗人沈宜修所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立秋之夜的景象与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

首句“凉夜悠悠露气清”,开篇即点出夜晚的清凉与露水的清新,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凉意的氛围。接着,“晴虫凄切草间鸣”一句,以秋虫的鸣叫渲染出季节转换的哀愁,虫鸣声在寂静的夜晚显得格外凄厉,增加了诗的意境深度。

“高林一叶人初去,短梦三更感乍生”两句,通过自然景象的变化和梦境的出现,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和人生短暂的感慨。一片落叶预示着季节的更替,也暗示着人生的离别;而三更时分的短梦,则是诗人内心情感的瞬间释放,既有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也有对未来未知的忧虑。

“自恨回波千曲绕,空馀残月半窗明”则进一步深化了诗人的自我反思和情感表达。回波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和思绪的曲折,而残月半窗明则映照出诗人孤独而又清醒的状态,表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对现实的无奈。

最后,“文园多病悲秋客,摇落西风万古情”两句,将个人的情感融入更广阔的时空背景中,借文园(汉代文学家司马相如的居所)的典故,表达了诗人作为“悲秋客”的身份,以及面对岁月流转、万物凋零时的深沉感慨。这里的“万古情”不仅指代了历史长河中的情感共鸣,也寄托了诗人对于永恒不变的人类情感的思考。

整首诗通过对秋夜景象的细腻描绘和诗人内心情感的深刻挖掘,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视角和情感世界,同时也反映了明代文人对于自然、时间、生命和情感的普遍关注与思考。

作者介绍
沈宜修

沈宜修
朝代:明   字:宛君   籍贯:苏州府吴江   生辰:1590—1635

(1590—1635)苏州府吴江人,字宛君。山东副使沈珫之女,工部郎中叶绍袁之妻。工诗词,生三女皆能诗,母女相与题花赋草。因女死神伤而卒。绍袁集妻女之作,编为《午梦堂十集》。
猜你喜欢

崔文学甲携文见过,萧然有出尘之姿,问之,则孙介夫之甥也。故复用前韵,赋一篇,示志举

象服盛簪珥,岂是邢夫人。

敝衣破冠履,可怜范叔贫。

君看崔员外,晚就观国宾。

当年颇赫赫,翁妪争为姻。

蹭蹬阻风水,横斜挂边垠。

青衫映白发,今似梅子真。

道存百无害,甘守吴市闉。

自言总角岁,慈母为择邻。

邦人惊似舅,矫矫恶不仁。

诗文非他师,家法乃富春。

岂非空同秀,为国产隽民。

挺然齐鲁生,近出姬姜亲。

为文不在多,一颂了伯伦。

清诗要锻炼,乃得铅中银。

自我迁岭外,七见槐火新。

著书已绝笔,一默含千谆。

蒉桴和苇籥,天节非人均。

时时自娱嬉,岂为俗子陈。

(0)

跋王进叔所藏画五首·其三赵昌四季:踯躅

枫林翠壁楚江边,踯躅千层不忍看。

开卷便知归路近,剑南樵叟为施丹。

(0)

和陶读《山海经》,并引·其十一

郑君故多方,元翁所亲指。

奇文二百篇,了未出生死。

素书在黄石,岂敢辞跪履。

万法等成坏,金丹差可恃。

(0)

次天字韵答岑岩起

一声清跸雾开天,百辟心庄岂貌虔。

回顾惊君珠玉侧,同升愧我秕糠前。

徘徊月色留坛影,缥缈松香泛蜡烟。

莫叹郎潜生白发,圣朝求旧鄙鸢肩。

(0)

和张耒高丽松扇

可怜堂堂十八公,老死不入明光宫。

万牛不来难自献,裁作团团手中扇。

屈身蒙垢君一洗,挂名君家诗集里。

犹胜汉宫悲婕妤,网虫不见乘鸾子。

(0)

次韵乐著作天庆观醮

浊世纷纷肯下临,梦寻飞步五云深。

无因上到通明殿,只许微闻玉佩音。

(0)
诗词分类
幼儿必背 小学必背 初中必背 高中必背 秋天 菊花 梅花 春节 读书 七夕 春天 爱国 哲理 送别 端午节 思念 友情 月亮
诗人
陈少白 董笃行 李吉甫 金地藏 文秀 魏良臣 柳开 李充 章良能 李亨 陈璚 曹振镛 刘珍 孙楚 段玉裁 周葵 任翻 董恂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