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和李祭酒韵》
《和李祭酒韵》全文
明 / 罗亨信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几年载笔侍明光,盛有才名播四方。

超擢荣看登璧水,归田未许老柴桑。

诸生侍讲闻霏玉,六馆循规戒履霜。

造就英才为世用,人思德教永难忘。

(0)
鉴赏

此诗《和李祭酒韵》由明代诗人罗亨信所作,通过对官员仕途与归隐的描绘,以及对教育培养人才的重视,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内涵与道德情操。

首句“几年载笔侍明光”,描绘了诗人多年在朝廷勤勉工作的场景,以“载笔”形象地表现了其文采斐然,为君主服务的情景。“盛有才名播四方”,进一步强调了诗人的才华广为人知,声名远播,不仅在朝中,更在民间流传。

“超擢荣看登璧水”,描述了诗人因才华出众而得到晋升,如同登上璧水之巅,象征着事业的高峰。然而,“归田未许老柴桑”则透露出诗人内心对于归隐田园生活的向往,表达了对官场生活的反思与对自然生活的渴望。

接下来,“诸生侍讲闻霏玉,六馆循规戒履霜”两句,通过描绘学生在学府中聆听教诲、遵守规矩的情景,展现了教育的重要性。这里“霏玉”比喻如雪花般细腻的教导,而“六馆”可能指古代的六艺之馆,强调了全面教育的必要性。同时,“戒履霜”则暗示了学习者应时刻保持警觉,如同走在薄冰之上,体现了对知识追求的严谨态度。

最后,“造就英才为世用,人思德教永难忘”两句,总结了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有用的人才,同时也强调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提醒人们永远铭记。这一部分体现了诗人对社会发展的深刻思考,以及对后世影响的长远考量。

综上所述,《和李祭酒韵》不仅展示了诗人对个人成长与社会贡献的思考,还蕴含了对教育价值的深刻认识,是一首富有哲理与人文关怀的作品。

作者介绍

罗亨信
朝代:明

(1377—1457)广东东莞人,字用实,号乐素。永乐二年进士。授工科给事中。正统五年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宣府、大同,擢右副都御史。土木之变时,誓诸将死守宣府,人心始定。也先挟英宗至,不纳。据要冲孤城,外御强敌,内屏京师。景帝即位,进左副都御史,寻致仕归,卒于家。有《觉非集》。
猜你喜欢

通济里居酬庐肇见寻不遇

衡门掩绿苔,树下绝尘埃。

偶赴高僧约,旋知长者来。

云山堪眺望,车马必裴回。

问以何为待,惭无酒一杯。

(0)

题道济上人房

何处营求出世间,心中无事即身闲。

门外水流风叶落,唯将定性对前山。

(0)

观猎三首·其三

松月东轩许独游,深恩未报复淹留。

梁园日暮从公猎,每过青山不举头。

(0)

行营送人

鞞鼓喧喧对古城,独寻归鸟马蹄轻。

回来看觅莺飞处,即是将军细柳营。

(0)

和李相公初归平泉过龙门南岭遥望山居即事

暂别明庭去,初随优诏还。

曾为鹏鸟赋,喜过凿龙山。

新墅烟火起,野程泉石间。

岩廊人望在,只得片时闲。

(0)

文宗元圣昭献孝皇帝挽歌三首·其三

享国十五载,升天千万年。

龙镳仙路远,骑吹礼容全。

日下初陵外,人悲旧剑前。

周南有遗老,掩泪望秦川。

(0)
诗词分类
读书 七夕 春天 爱国 哲理 送别 端午节 思念 友情 月亮 重阳节 人生 寒食节 悼念 赞美 中秋节 田园
诗人
陈基 陈文蔚 沈曾植 项鸿祚 石介 陈允平 马祖常 袁凯 汤显祖 卢照邻 赵构 于石 李群玉 刘挚 段克己 张纲 陈孚 戴叔伦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