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界无法,何处求心。何处有法,何处无心。
白云为盖,流水作琴。
谁是知音,一曲两曲无人会,惭愧惭愧。
父母所生口,终不向你道,雨过夜塘秋水深。
三界无法,何处求心。何处有法,何处无心。
白云为盖,流水作琴。
谁是知音,一曲两曲无人会,惭愧惭愧。
父母所生口,终不向你道,雨过夜塘秋水深。
这首诗以禅宗的问答形式展开,充满了哲理与玄思。诗人以“三界无法,何处求心”开篇,提出了一种超越常规思维的哲学观点,暗示在世间万物中寻找真理和内心的平静是不可能的,因为真理和内心的存在超越了有限的物质世界。
接着,“何处有法,何处无心”进一步深化了这一观点,指出法与心并非存在于特定的时空之中,而是贯穿于一切存在之中,无处不在,又无处可寻。这种对法与心的描述,体现了禅宗对于宇宙本源和内在精神世界的深刻洞察。
“白云为盖,流水作琴”描绘了一幅宁静而超脱的画面,白云象征着自由与纯洁,流水则代表了永恒与流动。这两者共同构成了一个自然和谐的场景,暗示着心灵的平静与宇宙的和谐相融。
“谁是知音,一曲两曲无人会,惭愧惭愧”则表达了对真正理解与共鸣的渴望,以及在寻求这种理解过程中的孤独感。诗人似乎在说,即使是最美的音乐,也难以找到真正的知音来欣赏,这既是对禅宗境界的追求,也是对人生真谛的探索。
最后,“父母所生口,终不向你道,雨过夜塘秋水深”以一种含蓄的方式结束了这首诗。它提醒我们,尽管我们拥有表达的工具(如语言),但真正的智慧和真理往往难以言传,就像雨后的夜塘,虽然深邃,却难以直接描述其美丽。这句诗寓意深远,引人深思,强调了言语与真实体验之间的差距,以及在追求真理过程中保持谦逊的重要性。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一系列富有象征意义的意象和深刻的哲理思考,探讨了关于存在、真理、心灵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类在追求理解与和谐时可能面临的挑战和局限。
听枯桐断语,识君恨,十年迟。
正溅泪花繁,迷归燕老,春去多时。相携。
梦华故地,怪单衣、无路避尘缁。
锦瑟看承暂醉,白头吟望低垂。差差。
津馆柳成丝,离绪费禁持。
问何计消磨,夕阳宦味,逝水心期。鸱夷。
旧狂漫理,已沈阴、江表杜鹃啼。
莫上吴台北望,斜烟乱水凄迷。
松栝淩寒,挂钟阜、玉龙千尺。
记那日、永嘉南渡,蒋陵萧瑟。
群帝翱翔骑白凤,江山缟素觚棱碧。
躧麻鞋、血泪洒冰天,新亭客。云雾锁,台城戟。
风雨送,昭丘柏。把梁园宋寝,烧残赤壁。
破衲重游山寺冷,天边万点寒鸦黑。
羡渔翁、沽酒一蓑归,扁舟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