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笑桓司马,今师郑大夫。
不知徂岁月,空觉老楸梧。
祭礼传家法,阡名载版图。
会看千字诔,木杪见龟趺。
旧笑桓司马,今师郑大夫。
不知徂岁月,空觉老楸梧。
祭礼传家法,阡名载版图。
会看千字诔,木杪见龟趺。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作品,名为《同年程筠德林求先坟二诗(其二)归真亭》。从内容来看,这是一首怀旧和反思时光流逝的诗句。
“旧笑桓司马,今师郑大夫”表达了诗人对古代儒家学者桓范与法家代表人物郑伯谦的态度转变。年轻时可能对桓范的儒学观点持有嘲笑态度,而现在则对郑伯谬的法治思想给予认同和尊敬。
“不知徂岁月,空觉老楸梧”则是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这里的“徂”字为古文中的通假字,用以表达时间的长久,“老楸梧”形象地描绘了时光带来的沧桑变化,树木已经变老。
“祭礼传家法,阡名载版图”这两句表明诗人对于家族礼仪和文化传承的重视。祭祀活动是维系家族血脉与精神纽带的重要方式,而这些都记录在族谱之中。
最后,“会看千字诔,木杪见龟趺”则是对古代文献的赞赏和学习态度。“千字诔”指的是古代用来记事或颂扬先人的文字,这里的“木杪”应指刻有文字的竹简或木牍,而“龟趺”则象征着智慧与长寿,常用以形容圣人或学者。诗人通过这些古籍学习和思考,感受到知识的深奥与智者的伟大。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苏轼个人的成长与思想变化,也反映了他对于传统文化、家族责任以及个人修养等方面的深刻认识。
五花素色逼窗檐,纸帐重将布被添。
天为韶阳太妖治,故令剪水作清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