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中蛟娣号汜人,楚天冉冉红罗巾。
一钩晓月洛桥下,风光冶丽偏相亲。
别来愁绪纷难理,鄂渚微波嬉上巳。
烟裙雾鬓惊淼茫,画舻回首人千里。千里。湘中水。
江面微风翻绣被。轻别玉娥归去矣。
泪滴龙堂青绮。十年重遘蛟宫娣。愁绝楚天上巳。
湘中蛟娣号汜人,楚天冉冉红罗巾。
一钩晓月洛桥下,风光冶丽偏相亲。
别来愁绪纷难理,鄂渚微波嬉上巳。
烟裙雾鬓惊淼茫,画舻回首人千里。千里。湘中水。
江面微风翻绣被。轻别玉娥归去矣。
泪滴龙堂青绮。十年重遘蛟宫娣。愁绝楚天上巳。
这首《调笑令·咏古七首(其二)汜人》由清代词人陈维崧所作,描绘了一位名为汜人的女子在湘中的情景。词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汜人与自然、与情感之间的微妙关系。
开篇“湘中蛟娣号汜人,楚天冉冉红罗巾”,以“汜人”这一形象引入,通过“湘中”、“楚天”等地理环境的描述,营造出一种悠远而神秘的氛围。红罗巾的细节,不仅增添了人物的色彩感,也暗示了她与湘水、楚地之间的情感联系。
“一钩晓月洛桥下,风光冶丽偏相亲”两句,将汜人置于月光下的洛桥场景中,月色与风光的融合,既美丽又略带凄凉,暗示了汜人内心的复杂情感。此处的“风光冶丽”与“偏相亲”形成对比,表达了汜人与自然之间既亲近又疏离的关系。
接下来,“别来愁绪纷难理,鄂渚微波嬉上巳”两句,直接点明了汜人的情感状态——别后的愁绪难以排解。鄂渚的微波与上巳节的嬉戏形成鲜明对比,一方面表现了自然界的生机与活力,另一方面也反衬出汜人内心的孤独与哀愁。
“烟裙雾鬓惊淼茫,画舻回首人千里”描绘了汜人穿着烟雾般的裙子,头发如同云雾缭绕,她在渺茫的湖面上回望,思念着远方的亲人或爱人。这里通过视觉与情感的双重描绘,展现了汜人对远方的深深眷恋。
最后,“千里。湘中水。江面微风翻绣被。轻别玉娥归去矣。泪滴龙堂青绮。十年重遘蛟宫娣。愁绝楚天上巳”几句,总结了汜人的情感历程。她与湘水、江面、龙堂等自然与建筑元素的关联,象征着她情感的流转与变迁。十年后再次相遇,却已是愁绝,表达了时间流逝带来的无奈与哀伤。
整首词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充满情感与自然美的女性形象,展现了她在特定情境下的内心世界,以及与周围环境的深刻互动。陈维崧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成功地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深层次的情感共鸣。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