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似巫山二六旂,迤延州里万峰馀。
前屏拖紫文争焕,后障垂青秀更奇。
石室可容多客坐,仙岩应与结朋期。
他时苇屐来游此,半买山钱半酒卮。
恰似巫山二六旂,迤延州里万峰馀。
前屏拖紫文争焕,后障垂青秀更奇。
石室可容多客坐,仙岩应与结朋期。
他时苇屐来游此,半买山钱半酒卮。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壮丽的山景画卷,充满了想象与神秘色彩。诗人以“巫山二六旂”开篇,巧妙地将山峦比作飘扬的旗帜,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山势的连绵不绝和磅礴气势。接着,“迤延州里万峰馀”,进一步强调了山脉的广阔与延伸,仿佛无尽的峰峦在视野中延展。
“前屏拖紫文争焕,后障垂青秀更奇”两句,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将山峰比作前后的屏障,其上紫色的纹理竞相辉映,绿色的山峦则更加秀丽,展现出山色的丰富变化与层次感。这种细腻的描绘,不仅突出了自然景观的美,也体现了诗人对大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
“石室可容多客坐,仙岩应与结朋期”则将视线转向更为幽静的山中之地,石室与仙岩的存在,似乎预示着这里不仅是自然美景的所在,也是隐逸之士的栖息之地,充满了神秘与超脱的意味。
最后,“他时苇屐来游此,半买山钱半酒卮”表达了诗人对未来再次造访此地的期待,以及对山中生活的向往。通过这一设想,诗人的思绪得以延伸,让读者感受到一种超越现实的诗意生活愿景。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华封仙榻这一特定场景的描绘,展现了明代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赞美,同时也融入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一首富有艺术感染力的作品。
十年不踏淮安路,今日昌原得纵游。
千树撩人诗兴动,恰如何逊在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