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歇见青山,落日照林园。
山多烟鸟乱,林清风景翻。
提携唯子弟,萧散在琴言。
同游不同意,耿耿独伤魂。
寂寞钟已尽,如何还入门。
雨歇见青山,落日照林园。
山多烟鸟乱,林清风景翻。
提携唯子弟,萧散在琴言。
同游不同意,耿耿独伤魂。
寂寞钟已尽,如何还入门。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深邃的山林景象。"雨歇见青山,落日照林园"两句勾勒出一幅雨后晴空,夕阳西下的画面,山峦如翠,林间洒满金辉。
接下来的"山多烟鸟乱,林清风景翻"更增添了一层野趣与生机。山中升腾的迷雾与四处飞鸣的鸟儿共同构筑了一个生动的自然界,而林中的清风则让景色更加变幻莫测。
然而,从"提携唯子弟,萧散在琴言"开始,诗人的情感开始转向内省。诗人与亲密的友人(或兄弟)一同漫步于林间,心中充满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而那琴声似乎也在诉说着什么。
"同游不同意,耿耿独伤魂"则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哀伤。尽管外表上看似与亲友共享旅行的乐趣,但实则每个人的内心世界是不同的,而这种无法共鸣的心灵深处的痛苦,只有诗人才独自体会。
"寂寞钟已尽,如何还入门"则表达了诗人对于时光流逝与孤独感受的无奈。古代寺庙中常有击鼓报时,此处"钟已尽"象征着时间的流逝,而"如何还入门"则是对返回现实生活中的迷茫与不甘。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描写雨后的山林景色,抒发了诗人对于自然美景的赞美以及内心深处的孤寂感受,是一首融合了景物描写与个人情感表达的佳作。
维此鼓声何所起,击之则有本寂然。
此声既以击乃生,当其不击声何在?
用手执捶以击鼓,三者和合始有声。
如是究竟声所缘,非手非捶非鼓义。
智人在在勤修习,于一击顿证菩提。
观彼鼓声成立相,本自不生那有灭。
我愿仁者亦如是,不以声观一切声。
昼安夜安随在安,长享耳根清净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