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山高嵯峨,小山低㟝嵝。
清江锦树带秋烟,烟际人家在林薮。
荆河迤南三岘山,此图定绘襄阳否。
诗人翰墨丹青手,落笔天机随所有。
岘首真在襄阳西,遥观汉水含风漪。
上有龟龙一片石,云是羊公堕泪碑。
试披禹迹考地志,画师宁免诗人疑。
且看满眼江山好,休作燕人过晋悲。
太山高嵯峨,小山低㟝嵝。
清江锦树带秋烟,烟际人家在林薮。
荆河迤南三岘山,此图定绘襄阳否。
诗人翰墨丹青手,落笔天机随所有。
岘首真在襄阳西,遥观汉水含风漪。
上有龟龙一片石,云是羊公堕泪碑。
试披禹迹考地志,画师宁免诗人疑。
且看满眼江山好,休作燕人过晋悲。
这首元代诗人陈赓的《岘山秋晚图》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卷。开篇以“太山高嵯峨,小山低㟝嵝”两句,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描绘了山势的高低起伏,展现出壮丽的自然景观。接着,“清江锦树带秋烟,烟际人家在林薮”,通过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秋日江边的宁静画面,江水如锦,树木葱郁,烟雾缭绕,远处人家隐于林间,营造出一种悠远而和谐的意境。
“荆河迤南三岘山,此图定绘襄阳否”,诗人进一步点明了主题,岘山作为图中的核心元素,引出了对襄阳的联想。接下来,“诗人翰墨丹青手,落笔天机随所有”,表达了对画家技艺的高度赞赏,认为其笔下所绘,皆是自然之灵与艺术之美的完美结合。
“岘首真在襄阳西,遥观汉水含风漪”,诗人通过观察和想象,描绘了岘山与汉水的景象,展现了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的交融。特别是“上有龟龙一片石,云是羊公堕泪碑”,引用了关于羊祜(字叔子)的典故,增加了诗歌的文化内涵,同时也寄托了对历史人物的缅怀之情。
最后,“试披禹迹考地志,画师宁免诗人疑”,诗人以禹迹为线索,探讨地图与实际的差异,既是对画作的一种审视,也是对自然与人文关系的思考。全诗以“且看满眼江山好,休作燕人过晋悲”结束,表达了对眼前美景的赞叹,同时也提醒人们不要沉溺于历史的悲欢离合之中,而是要珍惜眼前的幸福和平。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敏锐观察力和深厚情感,也体现了他对历史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尊重,是一首兼具艺术美感和文化内涵的佳作。
焚香拜元日,受岁客他州。
白发难遮老,新年讳说愁。
无人能访戴,有地足依刘。
桃李争春事,梅花笑未休。
大江西去,郁孤台八境,人间图画。
地涌千峰摇翠浪,两派玉虹如泻。
弹压江山,品题风月,四海今王谢。
风流人物,如公一世雄也。
一片忧国丹心,弹丝吹笛,未必能陶写。
西北风尘方澒洞,宰相闲归绿野。
月斧争鸣,风斤运巧,不用修亭榭。
紫枢黄阁,要公整顿天下。
道人幽吟岩壑底,伴晓猿啼秋鹤唳。
自陶情性乐天真,一心不作求名计。
一朝邂逅杨东山,诗声扬扬满世间。
东山才与诚斋敌,手腕中有万斛力。
为君翻九渊,探君骊龙珠。
为君擘沧海,钩上珊瑚枝。
丰城地下掘起龙泉太阿双宝剑,南山雾里窥见隐豹文章皮。
是宝欲藏藏不得,总被东山手拈出。
道人从此诗价高,石廪祝融争崒嵂。
君不见弥明石鼎联句诗,千载托名韩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