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爱宣城心不休,当年应梦似崔侯。
两条溪水横穿市,十里昭山半在州。
小杜一时誇俊逸,玄晖千载擅风流。
青毡旧物虽勤请,金马新恩定再留。
公爱宣城心不休,当年应梦似崔侯。
两条溪水横穿市,十里昭山半在州。
小杜一时誇俊逸,玄晖千载擅风流。
青毡旧物虽勤请,金马新恩定再留。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郭祥正所作的《次韵行中龙图思宣城》。诗中描绘了对宣城的深情厚意与怀念之情,通过景物描写和历史人物的引用,展现了宣城的独特魅力。
首句“公爱宣城心不休”,直接表达了对宣城的深厚情感,仿佛宣城已成为诗人内心深处无法割舍的一部分。接下来,“当年应梦似崔侯”一句,运用典故,将宣城与古代文人崔侯相联系,暗示宣城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向往之地,其文化氛围浓厚,历史底蕴丰富。
“两条溪水横穿市,十里昭山半在州”描绘了宣城的自然风光,溪水穿城而过,昭山半隐于城市之中,展现出宣城山水交融、自然与人文和谐共存的景象。这样的描述不仅展现了宣城的地理特色,也寓意着宣城的文化与自然环境相得益彰。
“小杜一时誇俊逸,玄晖千载擅风流”则进一步赞美了宣城的文化氛围。这里提到的小杜(杜牧)和玄晖(谢朓),都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他们的作品以其俊逸之风和风流才情著称。通过引用这些历史人物,诗人强调了宣城作为文化重镇的地位,以及它对后世文人的影响。
最后,“青毡旧物虽勤请,金马新恩定再留”表达了诗人希望再次访问宣城的愿望,同时也暗示了宣城对于文人学者的吸引力,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是一处值得多次探访的地方。这里的“青毡”和“金马”分别借用了古代文人求学和任职的象征,进一步强化了宣城作为文化圣地的形象。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宣城自然景观、历史文化以及文人情怀的描绘,展现了宣城独特的魅力和深远的文化影响力,表达了诗人对宣城的深深眷恋与向往。
䢴沟纳众水,分流入江海。
唐宋始起堤,兴废亦时改。
自此事益纷,鲜安率多殆。
黄夺淮之后,其危斯更倍。
堰闸日以高,田庐釜底在。
疏浚岂易言,尾大屡中罢。
或有虑下河,坚闭志弗悔。
下河曾小益,逢年歌乐恺。
癸酉秋为霖,持前议不懈。
岂知偶幸耳,决痈乃大溃。
蠲赈纵亟救,接踵灾乙亥。
嗟我茕独民,荡析心惊骇。
旋为停南巡,苏民饬邑宰。
今来问民瘼,春流静浼浼。
耕作群趁时,遥遥三秋待。
奠川无良谋,吾惭所以乃。
浪流向南,风吹指北。
舟设南行,于浪为顺,於风为逆。
风吹指北,浪流向南,舟设北行,逆浪施桨,顺风扬帆,风浪一合,不须更酌。
顺逆行舟,苦者太苦,乐者太乐。
风水无心,人则有营。
无已行舟,乐则怡怡,苦则怦怦。
以叶掷空,随风北往。及其堕水,乘浪南漾。
事鲜两全,遇忌太美。谁能达斯,可与言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