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水君臣岂易遭,几人三顾不辞劳。
一从钓渭耕莘后,谁似先生出处高。
鱼水君臣岂易遭,几人三顾不辞劳。
一从钓渭耕莘后,谁似先生出处高。
这首诗《草庐三顾图》由明代诗人李东阳所作,通过对刘备三顾茅庐邀请诸葛亮出山这一历史典故的描绘,表达了对君臣关系中难得的知遇之恩与高洁人格的赞美。
首句“鱼水君臣岂易遭”,以“鱼水”比喻君臣之间的和谐关系,强调这种关系的难得。接下来,“几人三顾不辞劳”则点出了刘备为了请诸葛亮出山,不惜多次亲自前往草庐拜访,不辞辛劳,这在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君王行为,体现了刘备对人才的渴望和尊重。
“一从钓渭耕莘后”,这里引用了姜子牙和伊尹的故事,他们分别在渭水钓鱼和耕于莘野,最终被周文王和商汤赏识,成为辅佐君主的重要人物。通过这个典故,诗人将刘备请诸葛亮出山的行为与古代贤士的出仕相提并论,进一步强调了刘备的远见卓识和对人才的重视。
最后一句“谁似先生出处高”,直接赞美了诸葛亮的高洁人格和超凡脱俗的处世态度。诸葛亮不仅在政治上辅佐刘备建立了蜀汉政权,更在道德上树立了后世效仿的典范。诗人通过这句表达了对诸葛亮及其所代表的高尚品质的高度敬仰。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刘备三顾茅庐这一历史事件的艺术化处理,不仅展现了君臣之间深厚的情谊,也突出了诸葛亮作为历史人物的独特魅力,以及其在道德和政治上的卓越贡献。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