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手不独拍,两手鸣掴掴。
举意超情念,相看同路陌。
摩云钟阜高,遍界乌轮赫。
妙机速雷电,神珠不在额。
珍重人天大导师,衲僧一见丧魂魄,何也谁敢正眼觑著。
一手不独拍,两手鸣掴掴。
举意超情念,相看同路陌。
摩云钟阜高,遍界乌轮赫。
妙机速雷电,神珠不在额。
珍重人天大导师,衲僧一见丧魂魄,何也谁敢正眼觑著。
这首诗是宋代禅宗诗人释清远的《偈颂一一二首(其一一○)》。诗中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展现了禅宗思想的深邃与玄妙。
"一手不独拍,两手鸣掴掴",以双手拍掌的动作,形象地描绘了禅宗修行中的相互配合与默契,暗示了在修行过程中,个体与整体的和谐统一。
"举意超情念,相看同路陌",表达了超越世俗情感与欲望,追求精神层面的提升,与他人在心灵上达到共鸣,共同走在修行的路上。
"摩云钟阜高,遍界乌轮赫",通过描绘高山与日月的壮丽景象,象征着修行者追求的精神境界之高远,以及对宇宙万物的广泛认知与理解。
"妙机速雷电,神珠不在额",以雷电的速度和神珠的隐喻,强调了禅宗修行中领悟真理的迅速与深刻,以及内在智慧的重要性,而非外在形式或表面现象。
"珍重人天大导师,衲僧一见丧魂魄,何也谁敢正眼觑著",表达了对禅宗大师的崇敬之情,认为他们的教导如同天启一般,令人震撼,甚至可能感到敬畏,不敢轻易质疑或忽视。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修行体验和禅宗哲理的描绘,展现了禅宗修行的精髓,以及对真理追求的执着与敬畏。
傀儡之山有美石,小者如掌大如席。
生番蟠踞此山中,杀人为雄首充积。
遂令山下少人行,石亦因之埋沙碛。
傍山之侧有熟番,风俗颇通解唐译。
今年有客贾其中,偶携片石压车轭。
到家留作捣衣砧,敲扑崩馀仅盈尺。
我乍见之心暗惊,乞得归来更护惜。
杜门十日亲琢磨,制成一砚方而泽。
环腰痕似火捺红,数点斑如鸲眼碧。
致密不燥亦不渗,笔与相安墨莫逆。
平生有癖似米颠,蕉叶罗纹宝拱璧。
此石真堪鼎足分,晨夕相需忍暂释?
天涯知己岂偶然,谁向尘中破资格。
摩挲一度一咨嗟,多少奇材伤弃掷。
夜横霜竹梦游仙,晓到馀干月满川。
山绕楼台欲无地,水环洲渚更连天。
明霞一抹朱弦直,芳草分垂绿绶鲜。
却忆洞庭张乐地,石钟浮磬定同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