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王多宝地,长者给孤园。
入社逢僧夏,寻山到水源。
楼开天海色,径扫石苔痕。
碧筱巢烟鸟,青松袅露猿。
静言依觉苑,永矣谢华轩。
此意无人会,惟应达者论。
医王多宝地,长者给孤园。
入社逢僧夏,寻山到水源。
楼开天海色,径扫石苔痕。
碧筱巢烟鸟,青松袅露猿。
静言依觉苑,永矣谢华轩。
此意无人会,惟应达者论。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超脱的隐居生活画卷。诗人以“医王多宝地,长者给孤园”开篇,将自己所处之地比作佛教圣地,暗示着内心的平和与对精神世界的追求。接着,“入社逢僧夏,寻山到水源”,展现了诗人深入自然、寻求心灵慰藉的过程,同时也暗含了与僧侣交流、探讨佛法的场景。
“楼开天海色,径扫石苔痕”两句,通过描绘楼阁与小径的景象,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幽静与纯净,仿佛置身于一片远离尘嚣的净土之中。而“碧筱巢烟鸟,青松袅露猿”则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展现了自然界的生命活力与和谐之美,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对自由与自然之美的向往。
“静言依觉苑,永矣谢华轩”表达了诗人对繁华世界的一种超越,选择在精神的“觉苑”中寻求永恒的平静与满足,远离物质的奢华与浮躁。最后,“此意无人会,惟应达者论”则点明了这种深邃的内心体验可能难以被外人理解,只有那些能够深刻领悟生命真谛的人才能真正共鸣。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和对内心世界的深刻探索,展现了诗人追求精神自由与和谐共生的生活态度,以及对超脱世俗、追求精神境界的高度追求。
枝枝叶叶,受东风调弄。
便是鸾穿也微动。
自鹅黄千缕,数到飞绵,闲无事,谁管将春迎送。
轻柔心性在,教得游人,酒舞花吟姿狂纵。
更谁家鸾镜里,贪学纤蛾,移来傍、妆楼新种。
总不道、江头锁清愁,正雨渺烟茫,翠阴如梦。
世间何处,最难忘杯酒。
惟是停云想亲友。
此时无一盏,千种离愁,西风外,长伴枯荷衰柳。
去年深夜语,倾倒书□,窗烛心悬小红豆。
记得到门时,雨正萧萧,嗟今雨、此情非旧。
待与子、相期采黄花,又未卜重阳,果能晴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