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者无庸我力,枉者我无庸力,何敢贪天之功;
恩则以奸为贤,怨则以贤为奸,岂能逃鬼之责。
直者无庸我力,枉者我无庸力,何敢贪天之功;
恩则以奸为贤,怨则以贤为奸,岂能逃鬼之责。
此联出自明代吕坤所作《铨署联》,通过简洁有力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于公正与是非评判的深刻见解。
上联“直者无庸我力,枉者我无庸力”意味着正直之人无需我施加力量去维护,而那些不正直的人也不需我费力去纠正。这体现了作者对于正直与不正直行为的不同态度,认为应自然地让事物按照其本质发展,而不是人为干预。
下联“恩则以奸为贤,怨则以贤为奸”揭示了在评价他人时的主观性。在给予恩惠时,人们往往倾向于将不诚实的行为视为贤能;而在产生怨恨时,则会将诚实的行为视为奸诈。这反映了人性中评价标准的双重标准和偏见,以及在不同情境下的价值判断可能产生的扭曲。
最后,“岂能逃鬼之责”则强调了这种行为或评价方式最终将受到道德与公正的审判,暗示了无论在何种情况下,个人的行为和评价都难以逃脱公正的审视和最终的道德责任。
整体而言,《铨署联》通过这四句话,深刻探讨了公正、道德评价以及个人行为的后果,展现了作者对于社会公正与道德原则的坚持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