闷就僧幮借贝多,醉呼田父饮亡何。
潮随峡月吟边上,云逐江风梦里过。
三宿巢痕如隔世,一家渔具漫同波。
涉春君更还朝去,谁凭池阑话种荷?
闷就僧幮借贝多,醉呼田父饮亡何。
潮随峡月吟边上,云逐江风梦里过。
三宿巢痕如隔世,一家渔具漫同波。
涉春君更还朝去,谁凭池阑话种荷?
这首《山居杂诗(其二)》由清末近现代初的诗人陈宝琛所作,描绘了山居生活的独特韵味与诗人内心的细腻情感。
首联“闷就僧幮借贝多,醉呼田父饮亡何”,开篇即以“闷”字点出诗人内心的烦忧,借宿于僧舍,与僧人共度时光,以求心灵的慰藉。而“醉呼田父饮亡何”则展现了诗人与乡间农夫的亲密无间,酒醉之时,不拘小节,与农民畅饮,忘却尘世烦恼,体现出一种超脱世俗的生活态度。
颔联“潮随峡月吟边上,云逐江风梦里过”,进一步描绘了山居环境的宁静与自然之美。潮水随着峡谷中的月光轻轻流淌,仿佛在吟唱着自然的乐章;云朵追逐着江面上的微风,在诗人的梦境中缓缓飘过,营造出一幅静谧而又富有诗意的画面。
颈联“三宿巢痕如隔世,一家渔具漫同波”,通过“三宿巢痕”与“一家渔具”的对比,表达了时间的流逝与生活的变迁。诗人仿佛在回忆过去,感叹岁月如梭,曾经熟悉的巢穴如今已成隔世之景;而“一家渔具漫同波”则暗示了诗人对过往生活的怀念与对当下生活的随遇而安。
尾联“涉春君更还朝去,谁凭池阑话种荷?”则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不舍与对未来的期待。春天即将过去,友人将要离开,诗人站在池塘边的栏杆上,心中不禁生发出对友人离去的依恋之情,同时也对未来充满期待,希望友人能再次相聚,一同谈论种荷之事,延续这份山居生活的美好记忆。
整首诗通过对山居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超脱以及对友情的珍视,语言流畅自然,情感真挚动人,是一首富有哲思与情感深度的佳作。
苍苍松桂阴,残月半西岑。
素壁寒灯暗,红炉夜火深。
厨开山鼠散,钟尽岭猿吟。
行役方如此,逢师懒话心。
逸才岂凡兽,服猛愚人得。
山泽生异姿,蒙戎蔚佳色。
青毡持与藉,重锦裁为饰。
卧阁幸相宜,温然承宴息。
杖策出蓬荜,浩歌秋兴长。
北风吹荷衣,箫飒景气凉。
通逵抵山郭,里巷连湖光。
孤云净远峰,绿水溢芳塘。
鱼鸟乐天性,杂英互芬芳。
我心独何为,万虑萦中肠。
履道身未泰,主家谋不臧。
心为世教牵,迹寄翰墨场。
出处两未定,羁羸空自伤。
沈忧不可裁,伫立河之梁。
晚归茅檐下,左右陈壶觞。
独酌复长谣,放心游八荒。
得丧同一域,是非亦何常。
胡为苦此生,矻矻徒自强。
乃知杯中物,可使忧患忘。
因兹谢时辈,栖息无何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