筒车无停轮,木枧著高格。
粳稌接新润,草木丐馀泽。
府公为霖手,号令行顷刻。
愿持一勺水,敬往寿南伯。
筒车无停轮,木枧著高格。
粳稌接新润,草木丐馀泽。
府公为霖手,号令行顷刻。
愿持一勺水,敬往寿南伯。
这首诗描绘了筒车与木枧在农田灌溉中的作用,以及地方官员迅速有效的施政,表达了对官员高效治理的赞美和对丰收的期待。
“筒车无停轮,木枧著高格。” 筒车不停地转动,木枧架设得高而稳固,形象地展现了灌溉工具的高效运作。筒车利用水力自流原理,将低处的水抽送到高处,木枧则可能是指更为复杂的灌溉系统,两者共同确保了农田的充分灌溉。
“粳稌接新润,草木丐馀泽。” 稻谷和糯稻在新雨的滋润下生长,草木也得到了雨水的滋养。这里通过农作物和自然界的植物形象地表现了雨水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府公为霖手,号令行顷刻。” 府公,即地方官员,如同天降甘霖的手,其号令迅速执行,体现了官员决策的高效和执行力。
“愿持一勺水,敬往寿南伯。” 诗人表达了希望亲自为南伯(可能是指地方长官)献上一勺水以表达敬意的心愿,同时也暗含了对官员能够像雨水一样滋养百姓的期望。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场景描绘和情感抒发,展现了古代中国农业社会中灌溉技术的重要性和地方官员高效治理的正面影响,表达了对农业丰收和良好政绩的向往与赞美。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
珠璧方辉耀,菁华未寂寥。
极知身作崇,何用食为妖。
牺象收儒庙,箫笳咽市桥。
作心纱帽冷,三径雨潇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