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高阳台.秋日登越秀山红棉寺感赋》
《高阳台.秋日登越秀山红棉寺感赋》全文
清 / 沈泽棠   形式: 词

阁耸扶岚,窗低就树,禅关暮掩斜阳。

导客僧雏,到门石瘦苔荒。

红棉寂寞云房静,剩栖鸦黯黯秋光。

更翛然,一局閒棋,四径啼螀。

红羊昔换三千劫,任云霾佛火,雨溅花幢。

道认呼鸾,名山曾几沧桑。

钟声解诉兴亡恨,况蛮烟莽莽江乡。

倦登临,愁对僧龛,青鬓添霜。

(0)
鉴赏

此诗描绘了秋日登越秀山红棉寺的所见所感,以禅意为线索,融入历史沧桑与个人情感。首句“阁耸扶岚,窗低就树,禅关暮掩斜阳”,描绘出山寺在傍晚时分的宁静景象,阁楼高耸,窗户紧闭,夕阳西下,营造出一种深邃而幽静的氛围。

接着,“导客僧雏,到门石瘦苔荒”两句,通过引导游客的小和尚和门前长满苔藓的石头,进一步强调了寺庙的古老与荒凉,同时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变迁。

“红棉寂寞云房静,剩栖鸦黯黯秋光”则将视线转向寺庙内的红棉树,以及栖息其上的乌鸦,通过“寂寞”、“静”、“黯黯”等词,渲染出一种孤寂而沉郁的秋日氛围,红棉树的静默与乌鸦的沉默,似乎都在诉说着过往的故事。

“更翛然,一局閒棋,四径啼螀”则引入了棋局和蝉鸣,通过这些日常生活的细节,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平静与超脱,同时也暗示了人生的无常和短暂。

“红羊昔换三千劫,任云霾佛火,雨溅花幢”这几句,借用历史典故,表达了对历史变迁和世事无常的感慨,红羊之变象征着历史的更迭,云霾和雨水则象征着自然界的变幻莫测,佛火和花幢则是佛教文化的象征,整个句子充满了对时间和空间的深刻思考。

“道认呼鸾,名山曾几沧桑”则表达了诗人对于名山大川的敬畏之情,以及对历史变迁的深切感受,通过“道认呼鸾”,即在名山中寻求心灵的归宿,体现了诗人追求精神超越的愿望。

最后,“钟声解诉兴亡恨,况蛮烟莽莽江乡”两句,通过钟声的回响,表达了对历史兴衰的感慨,同时“蛮烟莽莽江乡”则描绘了一片辽阔的江乡景色,与前文的静谧形成对比,增添了画面的丰富性。

“倦登临,愁对僧龛,青鬓添霜”则直接抒发了诗人的疲惫与忧愁,面对僧龛,岁月的痕迹在诗人的青丝上增添了几分白霜,形象地表现了时光的流逝和个人命运的无奈。

整首诗以禅意贯穿始终,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历史、人生等多重主题的感悟,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富有艺术感染力。

作者介绍

沈泽棠
朝代:清

猜你喜欢

白云寺午炊

楼阁四檐合,松萝一径分。

微风传夕磬,疏雨引朝薰。

人世几沧海,青山自白云。

午炊犹未熟,驺从复纷纷。

(0)

和陈公甫神乐观夜坐韵

虫声秋院静,木榻自来凭。

细数千年事,閒挑五夜灯。

子房真学道,王旦谩为僧。

湖水渺无际,寒鱼不受罾。

(0)

邵武道中夜宿半山铺

邵武城头路,行行重苦辛。

高山双倦足,空馆一愁人。

凉月照华发,西风吹敝巾。

长安一万里,何处问通津。

(0)

夜读闻母车声

西斋读初罢,北堂车犹鸣。

虽怜母力健,翻使儿心惊。

天高风露寒,广庭寂无声。

长跪告北斗,愿母长康宁。

(0)

后感兴六首·其五

战国荀卿子,原自不识性。

为国张四维,其言较纯正。

四维性中物,世人或未知。

反躬自点检,不觉生忸怩。

(0)

谒陵承西涯翰长有诗相饯次韵五篇·其五谒陵后喜晴作

来往浓阴若递邮,晚晴无复片云留。

山呈玉笋凌空出,水幻骊龙抱月游。

奇事我逢三日霁,赏心天赉一林秋。

归途为问朝陵使,曾有新篇纪胜不。

(0)
诗词分类
羁旅 奉和 赞颂 应制 离愁 伤春 忆昔 闺思 黄河 访友 劝勉 喜悦 竹子 客愁 写山 写鸟 亲情 音乐
诗人
尤袤 黄任 瞿佑 陈廷敬 钱镠 姚燧 高骈 谭用之 崔道融 王庭筠 李瓒 顾非熊 包恢 羊士谔 陶望龄 崔颢 汪应辰 汪琬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