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池上古招提,楼阁参差近碧鸡。
为爱白云分半榻,却随明月过双溪。
风前松子当窗落,雨后苔衣拂石题。
如此清幽好栖泊,为谁又度涧桥西。
昆明池上古招提,楼阁参差近碧鸡。
为爱白云分半榻,却随明月过双溪。
风前松子当窗落,雨后苔衣拂石题。
如此清幽好栖泊,为谁又度涧桥西。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登临太华山寺时所见的清幽景色。首句“昆明池上古招提,楼阁参差近碧鸡”以昆明池与古招提相映衬,楼阁错落有致,靠近碧鸡峰,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壮观的氛围。接着,“为爱白云分半榻,却随明月过双溪”,表达了诗人对白云的喜爱,愿意与之共享一席之地,以及在明月的引领下穿越双溪的情景,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宁静与神秘。
“风前松子当窗落,雨后苔衣拂石题”两句,通过风吹松子落入窗内和雨后苔藓覆盖石面的细节,展现了自然界的细腻与和谐,同时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变化。最后,“如此清幽好栖泊,为谁又度涧桥西”,诗人感慨于这样的清幽之地,似乎在寻找着某种归属感,却又不确定是为了谁,或许是在思考人生的意义与归宿。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太华山寺周围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的深刻感悟,语言流畅,意境深远,富有哲理意味。
镜鸾分影,望天涯肠断,消无红叶。
几度秋风吹翠被,一缕幽香难减。
燕卜新梁,花移别槛,回首春如客。
欢情何在,绿杨空锁愁色。
可是今古风流,小乔姝丽,只许周郎得。
金谷珠帘空百尺,不碍梦魂飞入。
钗股盟深,旧缘未断,月有重圆日。
蓝桥路近,乘云先问消息。
莺老梅黄,水寒烟淡,断香谁与添温。
宝缸初上,花影伴芳尊。
细细轻帘半卷,凭阑对、山色黄昏。
人千里,小楼幽草,何处梦王孙。
十年,羁旅兴,舟前水驿,马上烟村。
记小亭香墨,题恨犹存。
几夜江湖旧梦,空凄怨、多少销魂。
归鸦被,角声惊起,微雨暗重门。
自顾卑栖翼。
似沧洲、白鸟悠悠,静依拳石。
聊寄一梯云木表,俯视霁虹千尺。
乐江上、山间声色。
镜样清流环样绕,笑赐湖、一曲夸唐敕。
尘外趣,有谁识。
飞来妙墨痕犹湿。
走盘珠流出,不火食人胸膈。
三叹阳春知和寡,但觉光生虚室。
何处觅、倚歌箫客。
他日玉林来得否,待平分、风月供吟笔。
添一友,共闲逸。
梦折营门柳。
送君归、暂戏斑衣,又拢征袖。
到得皇州风景异,只有湖山似旧。
把感慨、寓之杯酒。
雨抹晴妆西子样,且平章、剩赋诗千首。
富与贵,本来有。
青油幕底筹攻守。
拥貔貅、朝气凌云,夜锋冲斗。
蜀祲淮氛犹在眼,一扫正须健帚。
又何惜、驱驰奔走。
快展韬钤资世用,看归来、金印悬双肘。
倾玉斝,为亲寿。
那得身无事。
问双溪老子,而今万缘空否。
正使尘劳偿未了,毕竟难昏灵府。
已笑唾、功名如土。
五十九年风雨过,算非非、是是何须数。
垂老也,信缘度。
绿阴朱夏回清暑。
叹病来、觞怯流霞,扇闲白羽。
方念生初增感慨,谁寄乐章新语。
知是我、花庵庵主。
一别三年惟梦见,定何时、相对倾琼醑。
惊世路,有豺虎。
问讯花庵主。
这一宗、拍板门槌,是谁亲付。
逢翰墨场聊作戏,那个是真实语。
算惟有、青山堪住。
玉立林幽真脱洒,又何妨、白石和泉煮。
底用判,云游据。
朝三暮四从渠赋。
且随缘、家养园收,自然成趣。
此外盘蜗馀一室,人我两俱无负。
要参到、道心微处。
尽作逃禅逃得密,也难遮、拨草来寻路。
应为拨,懒残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