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来辅洞宗,悬河高论五更钟。
纫兰久在千峰里,折蕙徒伤短日中。
书史尚怀当日节,山川难觅旧时踪。
同门一恸寻常事,愁见丰狐举眼逢。
三十年来辅洞宗,悬河高论五更钟。
纫兰久在千峰里,折蕙徒伤短日中。
书史尚怀当日节,山川难觅旧时踪。
同门一恸寻常事,愁见丰狐举眼逢。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过去岁月的深切怀念与感慨。首联“三十年来辅洞宗,悬河高论五更钟”描绘了诗人三十年间在洞宗(道教)中辅佐修行,以滔滔不绝的高论引领众人,直到深夜。这种描述充满了对过往时光的追忆和对知识传授的自豪。
颔联“纫兰久在千峰里,折蕙徒伤短日中”则通过“纫兰”和“折蕙”的比喻,表达了诗人长久地沉浸在深山之中,与自然为伴,但同时也感叹时间的流逝,特别是日光短暂,让人感到惋惜。这里既有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也有对时光易逝的感慨。
颈联“书史尚怀当日节,山川难觅旧时踪”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情感。诗人回忆起过去的书籍和历史,心中仍保有当时的气节和精神,但面对眼前的山川,却难以找到往昔的痕迹,暗示着环境或心境的变化,让诗人感到一种深深的失落和遗憾。
尾联“同门一恸寻常事,愁见丰狐举眼逢”则是对友情和世事无常的感慨。在道友面前痛哭流涕,对于诗人来说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但每当看到丰狐(可能象征着某种珍贵或稀有的事物),就会引发更多的愁绪。这句诗既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也反映了诗人对世间美好事物消逝的哀伤。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生动的意象运用,展现了诗人对过去生活的怀念、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以及对友情和自然的深情。
妙龄驰誉满东吴,落笔骅骝走坦途。
四十年来鸣道学,一千人内最群儒。
二松不负经纶志,三径真成隐遁娱。
老我与君端莫逆,遗文时阅漫长吁。
誉处千钧重,文章一世雄。
诗工穿月胁,檄好愈头风。
北岳关山碧,南州荔子红。
使君今北海,还许一樽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