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即巧风吹,死须业道过。
来去不相知,展脚阳坡卧。
只见生人悲,不闻鬼唱祸。
子细审三思,慈母莫生我。
生即巧风吹,死须业道过。
来去不相知,展脚阳坡卧。
只见生人悲,不闻鬼唱祸。
子细审三思,慈母莫生我。
这首诗以一种超脱生死的态度,探讨了生命与死亡的本质。诗人通过“生即巧风吹,死须业道过”这两句,将生命比作轻盈的风,暗示生命的短暂与飘忽不定;而“死须业道过”,则暗示了死亡是因果报应的必然结果,充满了宿命论色彩。
接下来,“来去不相知,展脚阳坡卧”描绘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生命从不知晓来处,也不知晓去向,只是静静地躺在阳光下的山坡上,仿佛在享受生命的宁静与自由。这种对生死的淡然态度,体现了诗人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洞察。
“只见生人悲,不闻鬼唱祸”则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生死的超脱。他似乎在说,活着的人只会悲伤,死去的人却不会抱怨或诅咒,暗示了死亡之后的平静与解脱。这不仅是对生死的一种哲学思考,也反映了诗人对世间苦难的同情和对解脱的向往。
最后,“子细审三思,慈母莫生我”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反思和对母亲的复杂情感。他似乎在审视自己的存在,思考是否值得来到这个世界,这既是对生命价值的质疑,也是对母爱的深情回应。这句话充满了矛盾和挣扎,既有对生命的怀疑,也有对母爱的感激。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深邃的思想,探讨了生命、死亡、因果、解脱以及母爱等多重主题,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哲学视角和情感深度。
缁服薰修九十春,法筵长为指通津。
经窗未冷铜炉火,已作他方应化身。
岁事时无失,先畴手自耘。
克家亲有养,投老意弥勤。
方羡高年庆,旋惊白日曛。
可怜坟上土,仍占垄头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