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树千岁孤根深,蒙君斲作囊中琴。
旁观一唱复三叹,静听七弦成五音。
得意失意岂真性,有声无声皆苦心。
何如生长峄阳谷,风雨潇潇龙自吟。
桐树千岁孤根深,蒙君斲作囊中琴。
旁观一唱复三叹,静听七弦成五音。
得意失意岂真性,有声无声皆苦心。
何如生长峄阳谷,风雨潇潇龙自吟。
这首诗通过描绘桐木制成的琴,展现了音乐与人心之间的深刻联系。诗人以“桐树千岁孤根深”开篇,将古老的桐树比作历经沧桑的智者,其深邃的根系象征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底蕴。这棵千年古桐被精心雕琢成了琴,寓意着艺术与自然的完美结合。
接下来,“蒙君斲作囊中琴”一句,表达了对制琴者的敬意,同时也暗示了琴的珍贵与独特。通过“旁观一唱复三叹,静听七弦成五音”,诗人描绘了音乐带来的强烈情感共鸣,无论是旁观者的赞叹还是聆听者的沉醉,都体现了音乐超越语言的力量,能够触动人心最深处的情感。
“得意失意岂真性,有声无声皆苦心”这两句,进一步阐述了音乐不仅仅是技巧的展现,更是心灵状态的真实流露。无论是得意还是失意,无论是有声还是无声,音乐都是创作者内心世界的真实反映,它能够跨越生活的起伏,直达灵魂深处。
最后,“何如生长峄阳谷,风雨潇潇龙自吟”以想象的方式,将音乐与自然界的和谐共生进行了比喻,仿佛在峄阳谷中,龙随着风雨吟唱,音乐与自然融为一体,达到了一种超脱世俗的境界。这种境界不仅体现了音乐的美妙,更寓意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状态。
整首诗通过对桐木琴的描述,以及音乐与人心、自然的深刻关联,展现了中国古典文学中对艺术、自然与人性的深刻洞察和赞美。
化工忘惨舒,但起姑息念。
一冬漏阳和,未识六花片。
屈指不十日,冉冉岁华禅。
我闻敬岩下,梅英照清浅。
尊酒酌嘉友,薄批明月荐。
披图论人物,行子戏然战。
回首九君咏,清赏恨疎远。
从今蒞新盟,谈笑恣雄辨。
多藉冰雪章,细澡尘埃面。
岁岁腊残时,检举旧公案。